德國部長睽違26年訪台 智庫:對台關係回到常態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預計下週訪台。美聯社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預計下週訪台。美聯社

德國智庫學者分析,教育及研究部長即將訪問台灣,標誌德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因深化對中關係而未有部長級官員訪台數十年來,對台關係回到常態;台灣正面臨生存危機,部長訪台將有助於確保台灣安全。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預計21、22日兩天訪問台灣,會晤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教育部長潘文忠、數位部長唐鳳,聚焦半導體、綠色氫能、電池和華語教學合作。

自從時任經濟部長的芮克斯洛特(Günter Rexrodt)1997年訪台以來,德國就再也沒有部長訪問台灣,因此史塔克-瓦特辛格將是26年來第一位訪台的德國部長級官員,具有高度象徵意義。

德國政府智庫「學術暨政治基金會」(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亞洲問題專家瓦克爾(Gudrun Wacker)分析,1990年代起,德國的部長就不再訪問台灣,主因是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深化對中關係,避免任何可能惹惱中國的行動。

她接受柏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訪問時指出,史塔克-瓦特辛格這次訪台,可說德國在「歷經數十年的自我審查後回到正常狀態」。

瓦克爾強調,從西方和德國的觀點來看,台灣是亞洲的民主典範和國際上負責任的一分子,是名符其實的「價值夥伴」,德國強化與台灣的接觸並不違反「一中政策」。

近來德國對台海和平的重視勝過以往。2021年11月,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新政府在聯合執政協議中首度提到台灣,指出唯有在和平和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台海現狀才能改變。

針對中國去年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軍演恫嚇,德國外長(Annalena Baerbock)曾警告「無法接受一個比較大的國家違反國際法侵略比較小的鄰居」。

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Foreign Relations, ECFR)亞洲計畫主任歐特爾(JankaOertel)指出,確保台灣安全、協助台灣參與國際和避免中國用武力併吞台灣是德國部長這次訪台必須釋放的訊號。

她認為教育及研究部長訪台相當有意義,因為這正是德國想與台灣合作的方式,表達「兩個進步的政府有意在經濟創新、高科技和研究擴大合作」。

這位中國專家強調,台灣是自由、民主和創新的所在地,可是卻面臨生存危機,德國部長訪台引起的輿論關注將有助於確保台灣的安全。

德國部長級官員26年來首度出訪台灣,引起中國強烈抗議。

德國媒體「編輯網絡」(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RND)報導,中國駐德大使館已向德國政府提出外交照會,對史塔克-瓦特辛格訪台表示「高度不滿」。

德國

延伸閱讀

德日首腦會晤 同意對兩用技術和研究進行更嚴格的出口管制

德部長將訪台 反映德國警覺中國勢力加強與台合作

德部長級官員21日訪台 將簽署台德科學技術合作協議

北約兩國將向烏克蘭交付米格-29 如何影響俄烏戰爭走向?

相關新聞

陳文茜:施明德住院十多天 生命垂危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今天上《TVBS戰情室》節目,透露好友82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已經住院十多天,目前在加護病房洗腎,越來越惡化、生命垂危中。

大巨蛋政治學 到底誰搗蛋?秦慧珠:前7年柯P卡蛋 最後1年內政部在卡

台北大巨蛋昨晚亞錦賽開幕戰中韓大戰,中華隊四比零完勝韓國隊。國民黨議員秦慧珠大讚台北市長蔣萬安做實事,一上任就派副市長李...

蔡總統:陸面臨內部極大挑戰 現在非犯台時機

中國大陸犯台風險有多大?蔡英文總統近日接受紐約時報視訊專訪表示,「目前中國領導階層面臨來自內部的極大挑戰,現在也許不是他...

被賴清德推薦!林昶佐宣布遞件加入民進黨 為2024大選全力輔選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今天說,他已經正式遞件加入民進黨,感謝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的推薦,參與協調的國際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多位戰友們...

華視YT播偏綠節目 公視董事質疑

華視YouTube頻道播放三立前主播廖筱君製播的網路政論節目,引發外界質疑「打擦邊球」,藍營批公廣集團淪為側翼,公視董事...

獨/華視YT播廖筱君網路節目 公視董事今開第一槍 學者:館長也可嗎?

華視YouTube頻道播放三立前主播廖筱君製播的網路政論節目「REAL TALK真實對話」,引發華視染綠質疑。公視董事徐...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