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重探抗戰史 反思台海和平

重探抗戰史,為兩岸關係帶來什麼啟示?長期研究抗戰史和蔣介石日記的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說,中日雙方當時都是和戰兩手策略,打打談談,從中透露出彼此策略運用與底線,這能給今日及未來兩岸帶來一些啟示,堅守和平價值。
聯合報系與李國鼎基金會、長風基金會、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和碩聯合科技、風傳媒等單位,昨天下午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重探抗戰史」第三部「抗戰與中國之命運」新書發表會,由主編郭岱君主講「策略廟算與國際權衡:揭秘抗戰時期秘密和議的面紗」。前總統馬英九、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和行政院前院長陳冲等人與會。
馬英九肯定郭岱君大量運用近年公開一手史料,對抗戰史重新進行研究的努力。他說,自己是郭岱君的忠實讀者,因此才發現以往很多對抗戰史的認知,往往想當然耳,未必符實。
王伯元:台灣別當烏克蘭
從當年抗戰歷史看當今兩岸的緊張關係,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表示,對於中日戰史的態度,應該是可以原諒、不該忘記。他話鋒一轉,提及時事,提醒台灣面對國際局勢,也應避免成為其他國家的代理人,「不要當烏克蘭」。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指出學者形容當時各國領導人,如一群夢遊症患者:雖然都對戰爭憂心,同時又在民族主義與迷信武力之下亢奮,高估自己、錯估形勢、輕視對手,造成三千萬人死亡悲劇。
與談人、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齊錫生說,評量學術著作的標準有三:課題有無重要性?研究有無創見?作品有沒有可讀性?「重探抗戰史」這些條件都符合。尤其邀請日本的戰史學者加入撰寫團隊,對中文讀者是很大貢獻。
郭岱君舉例,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在北平主持軍政的宋哲元,一面與日方周旋,同時又不希望中央介入;日軍也希望華北地位特殊化,脫離國民政府掌控。當時南京對於北平的行動,往往沒法及時清楚得知。這次藉大量運用日方檔案,把很多空白補上。
聯合報社長游美月指出,聯經出版從二○一五年發表「重探抗戰史」第一部,如今大功告成,她在此感謝郭岱君與參與的中外學者。抗戰距今雖已遙遠,但結果一直影響到今天,當下台海仍被認為是高風險地區,希望能藉著探索戰史,讓更多人汲取教訓,避免戰禍重演。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