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新聞眼/揪楊丞琳海鮮事件點火者 不如管好網軍

資訊戰蔚為風潮,連督導業務範圍並非資安的行政院政委張景森也來關注。但仔細一看,張景森在社群平台發表的看法,表面上開放要網友找「楊丞琳海鮮事件」源頭,自己卻先預設了是對岸所為的答案。近年國內網軍事件頻傳,矛頭指向綠營所為不在少數,張景森要找個案點火者,不如通盤性地節制國內網軍。
縱觀楊丞琳事件,特定議題在特定時間點,以遠超乎它本身該有的影響力快速傳播,的確符合資訊戰特徵。但張景森直指「難道是紅軍」,則是又一次綠營扣紅帽子的反射動作。
該事件固然有可能是對岸所為,但綠營側翼發動的機會同樣不低。近年來在執政黨催化下,綠營側翼普遍呈現民族主義高漲的狀態,「暴走」情事多有所聞,例如去年郭台銘願協助購買BNT疫苗,側翼就因為該疫苗有陸方代理商的因素,一擁而上攻擊,敵我不分的狀況,最後還是民進黨高層出面定調感謝郭台銘,才得以止息。
海鮮事件中,相同的背景因素依然存在,綠營網軍看到了台灣藝人在對岸有任何一點「缺少台灣價值」的言論,主動挑起此戰場批鬥,同樣是相當合理的推論。張景森在事實未明之前就先射箭、再要網友們幫忙畫靶,這難道不也是另一種認知作戰嗎?
這次風波是誰點的火,目前未明朗,倒是親綠網軍多次胡作非為,曾被明確地人贓俱獲。從農委會一四五○網軍案、楊蕙如關西機場造謠案、林瑋豐案、行政院小編案、到林秉樞案,共通點都是和民進黨關係匪淺。
更有甚者,過去低調暗地作業的網軍,隨著數位部掛牌,大有檯面化可能;連內政部這樣的公家單位,在這次海鮮事件也以官方臉書名義批鬥特定藝人。當國內網軍越來越「不演了」,民進黨要員們卻選擇性視而不見,只怕有更多的國內對立與反效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