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重傷言論自由 惡法將釀憲政危機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立法院休會期間悄悄公告「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美其名是設立專責機構提升網路治理效能,卻猶如箝制言論自由利器,儼然成為「網路文字獄」,然而當執政黨鐵了心要推,在野黨齊聲要求退回重擬卻擋都擋不住時,台灣才真是陷入憲政危機。
「數位中介服務法」打出「保障數位基本人權、建立可信賴的數位環境」口號,但縱觀法條內容與NCC公開說明,雖是著重打擊假訊息,但只要政府機關認定,在法院處分前,就可直接要求平台業者加註警語,以公權力貼上負面標籤,影響網路輿論走向;範圍橫跨熱門社群平台,有形的手毫不避諱伸入網路大海。
此法最受質疑之一,僅就「檢舉權」與「加註警語」,就已足夠對網路言論自由構成極大傷害,也將對使用者造成寒蟬效應。甚至若是錯誤指控,草案也未訂究責機制,形同縱容各機關濫權。蔡政府執政以來「假訊息」一詞早被執政黨濫用頻繁,凡事不合黨意,動輒被貼上「假訊息」、「認知作戰」標籤,如今「類一四五○」更將檯面化,甚至合法化。
更甚者,新法要求設立「專責機構」,由NCC捐助廿五億元成立財團法人,有權通知平台下架違法內容。此專責機構任務還包含「推動具有新聞編輯內容之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建立實效自律及標章機制」,形同介入干預新聞。
無奈的是,法案推出至今在野黨接連提出抗議,不僅飽受爭議、更缺乏朝野共識,就連NCC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上進行的草案意見徵詢中,都有高達九成八民眾反對,仍未見NCC有踩煞車跡象。
「數位中介法」從「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擴充而來,架構卻已大相逕庭。NCC推動進程步步為營,對在野黨質疑,雖然聲稱草案送立法院後仍會與立委溝通,但民進黨執政以來,強渡關山法案不勝枚舉,所謂「聆聽各界意見」,最後恐怕也只聽見「黨內的聲音」,惡法亦法的結果,不僅是全民共同承受苦果,當在野黨齊聲要求撤回卻難以動搖時,恐怕才是台灣憲政危機的開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