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勞保財務壓力緩減?參數調整的幻象

精算的複雜度使其具有專業性,但若「精算結果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則有害精算為科學,必須具備的客觀性。上週五勞動部公布最新精算結果,預測勞保基金累積餘額於117年出現負值(即所謂之「破產」);相較於三年前精算結果,整整延後了兩年。更重要的是,「平衡費率」從前次精算之27.94%,下降至27.83%。
由於平衡費率為保費足以支應被保險人未來請領給付之費率,兩次精算結果之平衡費率相當,「意義非凡」;表示這三年來,勞保的財務壓力不僅沒有更為嚴重,甚至略有「改善」!
從這些數據表面看待兩次精算結果,台灣的勞保制度,成就了一項「奇蹟」:在精算負債高達11兆501億元、其中10兆2,876億元未提存(為「潛藏負債」)的情形下,僅由政府提撥720億元(過去兩年共提撥420億元、預計今年提撥300億元)、沒有其他制度的改革,保險的財務壓力,竟然出現緩減的跡象。
勞保基金財源主要來自保費收入(109年為4,001.62億元)。由於基金規模僅有7千餘億元,投資收益對於財務貢獻有限(109年為642.29億元);至於政府撥補金額,則更為杯水車薪。因此,在投保薪資級距、法定費率、退休給付不變的情形下,精算結果所呈現的財務壓力改善,原因必然與精算使用參數有關。
細究本次精算更新之重要參數,其中:參保資料、人口推估、退休率與老年年金選擇比率的更新,合計使平衡費率上升2.44%;精算結果使平衡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物價指數年增率的調降與折現率的調升。
由於《勞工保險條例》規定,年金給付金額與累計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調降物價指數年增率,表示未來給付的下跌。又,未來給付金額按折現率計算現值,調升折現率,表示未來給付現值的下跌。精算之財務壓力有所舒緩,平衡費率自然下跌;本次精算更新物價指數年增率與折現率,合計使平衡費率下跌2.55%(分別為 -0.58% 與 -1.97%)。
換言之,若維持三年前精算使用之物價指數年增率與折現率,僅更新參保資料、人口推估、退休率與老年年金選擇比率,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平衡費率應為30.27%(27.84% + 2.44%)。
事實是,勞保的財務壓力鍋,仍在持續加壓中。
勞保之老年給付,明確規定被保險人符合一定年齡、年資條件,可按保險年資、平均月投保薪資,請領給付。被保險人每增加1年的保險年資,則退休時便增加一定基數或比率的給付;因此,勞保為「確定給付」(defined-benefit)之退休金制度。
對於確定給付年金保險制度,外界常以「已提存基金比率」(funding ratio)作為制度財務健全判斷指標。已提存基金比率為基金結餘占精算負債比例,表示年金制度之償付能力。若此一比率小於100%,表示按目前制度,精算上基金並無法因應未來年金給付。過去三年,台灣勞保之已提存基金比率跌破7%、來到6.9%。
根據2021年OECD與G20國家年金統計(Pensions at a Glance 2021: OECD and G20 Indicators),除OECD國家之冰島、墨西哥、美、英4國與G20之印尼外,其餘國家確定給付制年金之已提存基金比率,皆達100% 以上。英國與印尼雖然不及100%,但也分別有95% 與97% 的水準;即使各國中最低的冰島,已提存基金比率也「高達」33%。
更讓人驚訝的是,同為政府開辦的社會保險,不同職業別間的差別。根據109年《公教人員保險第八次保險費率精算》,公教人員保險之已提撥比率為96.39%。台灣不愧為「兩極化」社會,除貧富、教育、醫療、地方財政、政治……,竟然社會保險的年金制度,也存有兩極化現象。
月前筆者於本欄撰文指出,「精算結果如能維持三年前預測,於115年『如期破產』,就算是『好』消息」。而今勞保破產時間延後兩年,就此而言,新精算報告不僅帶來了「好」消息,而且還是「大好」的消息;筆者應該就先前文章的「危言聳聽」,向參與勞保的千萬國人致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