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挖眼案發酵 綠委盼接住在病房與家門間徘徊的病人

屏東挖眼案引發社會震驚,補足社會安全網問題又重回檯面上討論,民進黨立委周春米、賴品妤、何欣純、蘇巧慧、張廖萬堅和范雲等人今辦公聽會,邀請民間團體、專家學者討論「精神衛生法」修法草案,邀請相關學者、民間團體等意見,希望強化社會安全網,「接住在病房與家門間徘徊的病人」。
周春米指出,以屏東這起個案為例,社工員常去做訪視,但可惜在橫向聯繫沒注意這個點;關於修法部分,監護處分是否延長,司法院和法務部都有共識,但監護處分、司法處遇前個案若還在社區,要確保他的健康、家庭安全,要有更專業醫療資源在社區應變,學者專家也建議在健保資源上面的給付增加,希望減輕社區乘載壓力。
賴品妤指出,她在大學曾被隨機攻擊過,當時造成腦震盪之類,雖然事後和解撤告,但過了這麼多年,感覺仍很複雜,當時不確定攻擊者家裡是否有無協助,政府系統有無介入支持等,若長期治療放在醫療院所,會斷絕病患跟社會互動,復歸社會更不利,她認為可設置地區行機構,讓患者在狀況不好時居住,並有專業心理衛生人員在內協助。
張廖萬堅指出,最近他參演台中歌劇院一個劇團演出類似主題,上半場時問到現場觀眾,應該不要歧視精神病患,一半以上民眾認為不應該歧視,下半場問到如果在照顧機構設在隔壁,一半以上不願意接受,充分顯示社會矛盾一直存在。另外目前我國關訪員有108人,平均每人要照顧70到80名嚴重患者,不符實際狀況,醫療、健保資源嚴重不足。
范雲表示,WHO「最佳化精神衛生照顧模式」是醫院照顧、社區照護同等重要,在WHO8成會員國內有雙倍社區機構成長,反觀台灣,精神資源集中醫療院所,社區資源不足。澳洲改革國家精神衛生政策,強調以社區為基礎的精神醫療照顧,友善社區照顧網絡才能接住在系統外的病人。
蘇巧慧指出,精神疾病患者99%跟一般人一樣,可以與社會和平共存,衛福部要避免標籤化、汙名化,今天要處理的是另外1%的人 ,屏東案件不是初犯,曾犯下普通傷害案件,但回到家庭社區,卻沒再去偵查庭,社會在這斷點上做了什麼?回歸社會誰檢核,健保給醫院多少支持 ,讓醫院可做多少準備?
何欣純說,第一線社工等人力不足,疲於奔命,可理解個案量太多,有些個案連社工員都找不到在哪裡,有可能是黑數,通報後介入,並進一步強制接受治療等,整個程序有很多黑數,不要讓發生事情後,司法體系才討論要不要強制監管等問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