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愛恨交織 學者:所有日本人都記得蔣介石以德報怨

中日關係詭譎,兩國人民時而相互打氣,卻也因釣魚台爭議僵持不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自進今天表示,兩國友好與對日抗戰後故總統蔣介石放棄對日本賠償請求權有關,所有日本人都記得蔣的以德報怨。
今年是抗日抗戰勝利七十五週年,長風基金會與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等單位今天下午共同舉辦「從抗戰大歷史展望台灣大未來」專題講座,回顧蔣介石領導的對日抗戰勝利至今的各種作為,對當前兩岸與台日關係的影響。
黃自進表示,一九四五年時中共已有八十六萬軍隊,控制百分之六十六日本淪陷區,控制全國人口百分之廿,這也讓蔣介石意識到,對日抗戰後,黨國的危機是在對付蘇聯與中共,友日是現實面考慮。
也因此,黃自進說,對日抗戰後,蔣介石盼在反共前提,與日本化敵為友合作,也反對西方帝國主義重返亞洲,主要是因當時強敵蘇聯在外,國內中共又逐漸崛起,蔣必須藉由友日,避免日本曾占領的淪陷區拱手讓予中共接收。
但黃自進表示,蔣介石對日本的以德報怨,也讓策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陸軍中將石原莞爾肯定蔣勝而不驕風範,承認日本侵華戰略錯誤;日本前首相岸信介也承認蔣的以德報怨有助日本戰後復興,阻止列強瓜分日本,讓兩百多萬日軍回家。
不過黃自進也提到,國共內戰時期,因美國認為當時國民政府狀況惡劣、中共得勢,決定扶植日本保守勢力成亞洲反共堡壘,還一度要阻止蔣介石進台灣,直到一九五○年韓戰爆發才改要確保中華民國、台海中立化,也為台日關係添變數。
黃自進說,韓戰爆發是台灣被納入亞洲防衛關鍵,有反共的日本,才有今天安定的台灣。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表示,對日抗戰「不僅是中國人的抗戰,也是亞太地區人民的抗戰」,影響攸關台灣甚至整個亞太地區。郭說,未來「中華民國在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應採親美、友日、和中路線,與大陸關係應為反共、但不反中,讓台灣可成為美中重啟對話的橋樑,並扮演亞太地區建設性的角色。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