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介壽路差點改名瑪麗蓮夢路? 阿扁說出決策過程

前總統陳水扁今臉書發文提到凱達格蘭大道當初改名的決策過程,他任台北市長時發起全國為介壽路重新命名運動,包括短路、瑪麗蓮夢路都有人提出。透過文史學者篩選,最後再將「凱達格蘭大道」和「艋舺大道」兩名字報給他圈選,為了表示對台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包容與尊重,由凱達格蘭大道勝出。
陳水扁臉書說,他的主治醫師陳順勝教授大作《番仔澳的故事看台灣是民族的大融爐》,特別提及凱達格蘭族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是巴賽族·雷朗族、龜崙族三群人的總稱。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陳要他寫簡短的「凱達格蘭大道」決策故事。
陳水扁說,凱道在清朝時代叫台北府城東門街;日治時期道路不命名而沒有路名。1946年10月25日為慶祝蔣介石60大壽,除將台灣總督府籌修為「介壽館」外,館前道路亦更名為為「介壽路」。他在台北市長上任後,發起全國為介壽路重新命名運動,有6000多人參加命名,命出7000多個名字,包括短路、瑪麗蓮夢路都有人提出。
陳水扁說,文史學者篩選出7個名字,最後再將2個名字「凱達格蘭大道」和「艋舺大道」報給他圈選。為了表示對台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包容與尊重,沒有凱達格蘭人就沒有今天的台北人,1996年3月21日他將介壽路正式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同時開放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一段不再禁行機車及腳踏車。凱道終於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民主廣場,見證半世紀以來的民主進展。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