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應思聰EPS症狀讓同病患者露幸福貌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三周,劇中探討新聞媒體製播新聞的各種挑戰、死刑及精神疾病等議題,引發各界熱烈回響,電視中的角色甚至成為現實中醫病溝通的橋梁,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今天在臉書分享,藉劇中思覺失調症角色應思聰服藥後出現EPS症狀場景,安慰自己收治的思覺失調症患者。
王俸鋼的臉書中一篇主題標籤(hashtag)為「#謝謝#我們與惡的距離」貼文,提及關於大家最近都很感冒的EPS症狀,卻大大安慰了他收治的一名服藥副作用很輕微,但擔心未來療程及人生規畫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醫師巧妙利用「與惡」劇情,對患者說一句「你比那個(應思聰)好多了,對吧。」患者想了想笑著說對,醫師更俏皮地在句末附註幸福貌。
EPS全名為錐體外症候群 (Extrapyramidal symptoms),是思覺失調症,也就是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時,容易出現的副作用。常見的症狀包含急性肌張力不全,可能有眼球上吊、臉歪嘴斜,或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病人的症狀,如肌肉僵硬、顫抖等。
王俸鋼說,「與惡」劇中可能為了戲劇的節奏或張力,應思聰EPS症狀呈現方式較劇烈,偏向20年前思覺失調症患者服用舊藥才會產生的副作用,新一代藥物種類很多,且臨床上多會搭配抗副作用藥物服用,多數患者可以免除、減輕副作用發生。
但王俸鋼並不排斥這樣的詮釋方法,認為可以讓社會大眾更能用同理心去理解為何患者不愛吃藥。「現在精神疾病患者不願吃藥主因是吃藥汙名化,好像有吃藥等於不正常,希望社會觀念改變,讓他們有機會跟一般人一樣的活。」
王俸鋼也說,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用法廣泛,也可用於躁鬱症或輔助治療重度憂鬱症,但因相對服用劑量低,除體質敏感者,幾乎都不會有副作用。提醒病患若出現副作用可跟主治醫師商量,以目前藥物發展,副作用症狀多可得到改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