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股票「借券」爽當包租公! 她試算:百萬本金一個月最高可有1萬收入

理財達人摳摳(懶錢包Lazywallet)在Youtube頻道上分享,手中持有好多股票、ETF,比起放著不管,只要善用「借券」機制就有機會多賺一筆,甚至每月都可以領到利息,等於多了一筆被動收入。
以下為影音內容:
投資股市時,基本上有2大主要的獲利來源,一是「配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高股息、高殖利率在台灣屬於熱門顯學;二是「資本利得」也就是價差,這是最本質的部分。畢竟股票的成功心法就6個字「低點買高點賣」。
對每位投資人來說,終極目標都是希望能賺錢,除了上面這2種方法,其實還有一招,他出現歷史沒有很久,運用得好甚至可以每月領到利息,等於多了一筆被動收入,那就是「借券」機制,不論股票或ETF放著不管虧很大。
股票出借:借券
股票出借全名「有價證券借貸」簡稱為「借券」,名字聽起來有點可怕,跟借錢貸款有相關嗎?因為過去借券是跟券商借股票,到了2016年證交所推出新制度「雙向借券」,讓小股民有賺錢的機會,可以把躺在庫存中暫時沒有要賣出,或是長期持有的股票、ETF借給券商。
上圖可以得知,借券的機制裡面有三個角色,分別是股票持有人(出借者)、券商(中間人)還有借券人(想借股票的人)。
股票持有人:可以把手上閒置的股票/ETF出借,賺取利息收入。
借券人:支付借券費用後借到手,目的可能是放空、避險、套利等。
券商:負責搓合雙方,從中賺取手續費。
是不是跟租房子蠻相似的,有房東、仲介還有租客,現在只要庫存有股票,人人都可以成為股市包租公。
對股票持有人來說,借券機制等於多一份收益,出借期間遇到配股、配息權益不會受到影響(無法參加股東會),有券商當中間人也不用擔心股票不見(借券人需提供擔保品),加上利息「以日計算」(包含假日),收入「每月入帳」(每間券商會有所差異)真香啊!
當然若有需要可以隨時停止出借,把股票給Call回來。
100萬資產月賺1萬
聊聊大家最關心的部分,出借股票能賺多少錢呢?這會牽涉到「費率」你是股票、ETF持有人,所以可以在法定年利率0.1%~16%之間自由做設定,而每檔標的在市場的需求與供給都不一樣,成交是以費率低的為優先。
舉個例子,假設出借人持有100張AAA公司股票,股價是10元,總值是100萬元,決定出借股票賺取被動收入,結果全部都成功借出去,1年下來股價也很平穩,那麼利息最少可以賺1000元,最多能轉到16萬元。
不過上述有提到,借券要靠中間人,也就是券商會抽一筆收續費,普遍是出借收入的20%~30%。
以20%手續費估算,出借人運氣夠好的話,最高確實是有機會每個月加薪超過1萬元,不過這是最理想、最極端的例子。
實際上平均每個月領的錢會介於66元到1萬666元之間。
聽完例子,可以發現費率的設定是一門大學問,正常情況下,利率越低越容易借出,不過賺到的利息就越少,還要扣手續費;利率越高賺到的錢就越多,帶通常越難出借。
可以上證交所網站找靈感,在「歷史借券成交明細」頁面中,選擇資料日期就可以看到各種標的和成交費率,通常會輸入自己持有的股票,搜搜歷史行情做為定價上的參考。
借券資格
想加入借券行列很簡單,首先得有證券帳戶,台灣有68家可以選,滿3個月後就符合申請資格,再攜帶身份證明文件到分行辦理(身份證、第二證件、原留印鑑)。
不過現在已有不少券商提供線上簽屬「有價證券借貸同意書」服務,可以查查APP或直接問營業員。
至於委託方式,各家券商也都不一樣,傳統老派的要臨櫃或打電話,數位化做得好的用APP就搞定。個人都是線上點一點就能出借,這模式才適合上班族。
最後別忘了,手上至少要有1張(零股無法)上市上櫃的股票或ETF,單次出借期間最長是6個月(成交日起算),到期後可以在展延2次,可以中途召回,對方也能夠提前還券,而出借的的收入在報稅時屬於「租賃所得」。
◎本文內容已獲 懶錢包 Lazy Wallet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