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權指數過去19年報酬率是632% 專家:指數化投資本金夠…未來都會財務自由
最近有些朋友很替我們指數化投資人擔憂,萬一股災來臨,市值大幅減少,這樣怎麼應對退休,要是又遇上需要做大筆支出該怎麼辦?
先不論財務規劃這件事本來就不單純只是「投資」這個項目做好就可以,還有保險、資產配置...等等方式可以抵抗人生的波動風險。
我們先思考另外一種,「投資失敗」的風險。
有些人會覺得市場就是會波動,股價就是會漲跌,所以我們應該要想辦法掌握波動,學習從漲跌中賺到報酬,但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容易嗎?
附圖是去年台股所有上市櫃個股、ETF還有其他可供交易衍生性商品的報酬分佈。
可以看到在去年是正報酬,並且有打敗3%通膨的,大約是22%左右,也就是說,去年包含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大約有近8成的都是投資失敗的;所以「想辦法掌握波動,學習從漲跌中賺到報酬」,這件事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Jet那是你太弱,明明去年趨勢就這麼明顯,當然是要做空才會大賺啊!」
嗯啊,說的真是太對了!但如果這麼簡單,為什麼去年有一大堆人賠錢,甚至從股市中休學回去上班?
2020、2021兩年台股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總共上漲了60%。
也就是說,本金一千萬的人,光這兩年就能得到六百萬的報酬,這還只是所謂的「大盤」,如果你是一個主動投資人,說不定還能賺比這樣多上許多。
如果一路做多兩年賺到不錯的報酬率,你真的會甘心在2021年底全數出清並且轉手做空?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強者我朋友就是這樣,或是「我就是這樣啊!」但這肯定是少數中的少數,而且是承擔極大的風險去賭上一把。
如果萬一去年不是大跌,而是又出現軋空行情呢?那賭錯的人又會面臨多巨大的損失?
「不是這樣!要做交易就是審時度勢,看錯就是要砍,要見風轉舵啊!」
是啊!我不否認每個時期都會出現成功的交易者。但你怎麼知道那個人就會是你?你怎麼知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跟金錢以後,你會成功而不是從股市,甚至是從人生中畢業。
畢竟我沒看過指數化投資人因為投資失敗而家破人亡,但選擇走「交易」這條路搞到傾家蕩產的社會新聞卻層出不窮。
我不是要汙名化金融交易這件事,而是這件事本來就不那麼簡單。你不會因為看過幾本成功交易者寫的書,就能保證你去做個交易者會成功。如果這麼簡單就能做到,人人都是主動投資、交易圈的大神。那麼你所羨慕的超額報酬又會從那裡來呢?
如果去年光是傳統股債配置這種方式都會讓帳面出現極大的損失,你覺得所有做交易的主動投資人,又有多大的損失是你沒看到的?
別忘了,指數化投資人是不會頻繁交易的。主動投資的交易者所賺到的超額報酬,有極大部分是來自於其他也是進行主動投資的交易者所貢獻。
指數化投資人確實無法避開市場波動的風險,但正是這些波動風險才能帶進未來巨大的複利報酬。只要你願意長期待在市場,並且持續投入市場。
來補充一下,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在過去的十九年多,報酬率是632%。
也是說如果台股有一檔追蹤上市所有股票的指數ETF,在十九年前把資金投入以後,除了股息再投入之後什麼都不要做。就能有這麼好的資產增長。
這十九間股市可從來不缺乏各式各樣會讓資產腰斬的風險。但只要堅持投入市場,你不只沒讓資產腰斬,甚至還賺上一大筆錢。
指數化投資沒有什麼厲害的招式可以幫助你趨吉避凶,低買高賣去賺到超額報酬。但是指數化投資卻是一種可再現、可複製,並且報酬無差異化的投資方式。
在這裡沒人是大神,但採用這種方式並且相信投入足夠資金的人,未來都會變成財務獨立、財務自由的夥伴。你要追求成為鶴立雞群的交易圈大神我不置可否,但你該想想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或許你現在年輕有本錢失敗,但再給你十年就一定會成功嗎?如果十年後你還是沒成功,到時候職場回不去,手上也沒多少錢。女朋友早就離你而去,你只能在敦化南路的豪宅前發傳單。這樣真的好嗎?
交易圈不是都強調「風險控管」,那你有想過萬一投資失敗,你的人生風險要怎麼面對嗎?
通通都做指數化投資沒辦法讓你快速致富,但不會讓你的人生失敗。或許有一天你得面臨賣股來資助家人的醫藥費。但至少你還有一大筆錢可以救回你的摯愛啊!要是你的投資失敗了,你連拿出醫療費的能力都沒有。
你真的要拿那種微乎其微成為交易大神的機率來賭上家人的健康?除非你原本家裡就有本錢讓你賠錢學經驗,或是你不必靠自己的雙手為家人的未來幸福打拼。
不然千萬不要把交易(包含主動投資)當成你退休、財富自由的唯一操作、資產配置方式。
◎本文內容已獲 Jet Lee的投資隨筆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