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操作績優集團股、套牢的全解套 一位資深營業員的沉重告白:賠掉母親積蓄後,我痛定思痛

我們先來簡單定義「財務自由」的意思:不必藉由上班工作付出勞力或腦力獲取薪水(主動收入)以支付日常開支,而是透過已擁有的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例如:利息、股息、租金⋯⋯ 等收入)便足以滿足。所以相對只要控制或降低「日常開支」,會比較容易達成此目標。
然而,「財務自由」跟「年紀大小」和「一定要到多有錢」並沒有直接關連,舉例來說,像是含金湯匙出生的人,家財萬貫,出生時應該便已註定「財務自由」了,不過,如果家道中落,或是賠掉大半家產後,若無法負擔「平常固定」的開支,就不再算是「財務自由」。
往「財務自由」邁進的過程,每個人或有不同,像我是孤家寡人一個,只要一人飽全家飽,少了養兒育女方面的經濟負擔,也沒有房租支出問題,加上我個人很少旅遊,出門大都是以捷運為主要交通工具(少了買車養車費用),平日打籃球、走路運動和買書,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在邁向財務自由的過程,相較於一般家庭容易許多。
關鍵一、起步
每個人的「起步」不同,像我出身單親家庭,79 年進入證券業,剛好遇到股市指數從12682 點往下跌到2485 點才止跌,當時較偏好短線投機操作,被市場狠狠修理,賠掉母親的百萬定存,更不幸地,在尚未將賠掉的錢賺回來前,母親卻因病早歿,所幸母親身後並沒有留下債務,住的房子還是自己的。
比起無殼蝸牛或北漂租屋族算是相對優勢和幸運的「起步」,而20 幾歲便進入證券業開始接觸台股,這也是在投資領域上較早的「起步」。
關鍵二、節流
我買東西的時候一定會「比價」,這可能是從小就養成的「精省」習慣,所以不少朋友都笑我是一個勤儉持家(相當龜毛)的人。
像我運動打球要買籃球鞋,在過去還沒有網購的時代,我就會抱持貨比十家不吃虧的態度,勤於比價,最後再選定最便宜的那家店買;現在則依然維持網路比價後才買的原則。
關鍵三、開源
在當營業員時期,只要是股市財經相關的新聞、報紙、雜誌,我都盡量不錯過,也會到處聽演講和閱讀投資相關書籍,經常請教比我更有經驗的客戶、同事,一起研究股票以加強股市研判能力,並努力考取金融相關證照提升自己的金融專業,以及勤奮工作開發客源⋯⋯ 等,認真投資自己最後的回報,就是薪資收入持續增加。
關鍵四、投資
我在職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擔任證券營業員的工作,不但比一般人更早踏入投資領域,也累積比一般人更豐富的股市經驗。
在賠掉母親的積蓄後,我痛定思痛,一改過去投資習慣,改以績優集團公司為主要投資標的,過程中難免歷經套牢,但後來也都解套進而成功獲利了結(就像我書中曾提過的一句話:套牢是未來獲利之母)。
之後利用股市震盪起伏時逢低買進,加上持續增加的薪水也投入買股,讓我可投資的本金愈變愈多,儘管97 年金融海嘯又被教訓一次但多年下來仍是賺多賠少,所以身上累積的資金仍逐漸增長,後來更找到屬於自己的「GOWIN 投資模式」,善用它創造長期穩健增值。
在往財務自由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曾有不少朋友找我投資其他商品,像是購買農地等待變更、買股權領高息、還有月息高達3%的馬勝金融集團相關商品(後來證實是金融詐騙案)⋯⋯ 等,不過我始終堅持「原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投資,才能有效降低風險。只把錢放在自己所熟悉的股票上,不貪心、不分心,也因此避開多次金融詐騙。
關鍵五、「資產配置」
投資持續增值,累積到一大筆金額後,我把部分的資金抽離股市轉去購置房地產,也就是我住家附近中古公寓,不但可以分散把資金完全集中在股市的風險,又可以打造除了股息之外的另一筆固定收入(租金收入),況且房地產具有保值效果,地段地點若佳,未來更有都市更新的機會,創造再次增值的可能性。
(本文出自《GOWIN投資模式:資深營業員的另類存股術》,作者:施國文)
▌延伸推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