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是「負債」且越存越薄 高物價時代來臨 專家:抗通膨靠ETF

錢是負債不是資產?鈔票拿到無限QE(量化寬鬆)之後,換來的就是超驚人的通膨。
現在手上的1,000元或許三年後還是1,000元,但實際上能買到的東西可是天差地遠;財經專家阿格力幫投資人換上富人的腦袋,說明為什麼錢其實是負債。
會貶值的東西就是負債
該如何定義一個東西是資產還是負債?其實就看那樣物品會不會貶值。
比如買車子就不會有人認為是在買進資產,因為車子基本上落地就折價了;所以一個東西如果是負債,一定有一個共有的特徵就是會貶值。
若用這樣的定義來看錢,手上假設1,000元,現在手上能買到的東西,三年後應該買不到了,所以實質購買力一直再降低的情況下,雖然1,000元不會因為時間增加就變成900元,但是能買到的東西其實是愈來愈少。
所以錢是負債,跟通膨脫離不了關係。
通膨其實愈來愈嚴重
阿格力現年30出頭,他憶起自己國小的時候(20年前),科學麵當時一包才5元,現在一包卻要價10元;更能抗通膨的應該是麥香鋁箔包系列飲料產品,至始至終都還是10元。
用美國舉例,現在的錢已經貶值到只有1913年的3.8%,是用以下商品計算得來的,1913年1美元能買到30個賀喜巧克力棒(HERSHEY'S),如果2020年要買30個同品牌巧克力棒要花26.16美元,1/26.14=3.8%。
而1944年1美元可以買到20瓶的可口可樂(Coca-Cola),2020年則需要花費14.71美元才能買到一樣20瓶的可口可樂。
通膨的原因
通膨很大的原因跟需求端有關,假設手上的錢越來越多,就想要買越來越多東西,當大家都想要買東西,東西就會越來越貴。(大家都要=需求強=漲價=通膨,但透過供給增加也可降低需求造成的通膨。)
舉例這幾年因為QE(量化寬鬆)的關係,利率變很低,導致房價上漲,因為利息低大家都去買房子,日本貨幣持續在寬鬆,也出現房價上漲的情況,即便日本人的民族性不是愛買房子也還是出現這樣的現象。
也可以得知「印錢」是造成通膨一個很主要的原因,2008年遇到金融海嘯,美國政府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印鈔票,來救經濟,那次的經驗是成功的;使得兩年前全球疫情爆發時,美國就使出了無限QE,確實經濟有被救起來,不過也產生了近期通膨嚴重的副作用。
過去是有「金本位制度」,簡單說就是有多少黃金才可以印多少鈔票,這樣市場上才有依據知道這鈔票有沒有其價值;不過1971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制度,也因為美國是世界老大,所以美國說印出來的錢是錢它就是錢,全世界為了跟美國做生意,還是不得不買單。
所以現在的錢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上,所以才會有很多國家,通膨暴增導致破產,其實都跟捨棄金本位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現在通膨的原因就是錢印太多。
另外看到供給面,因為疫情的關係缺工、缺料,造成供給端也出問題,看到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現在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很多,超出10%以上,代表企業生產東西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產品就不可能賣多便宜。
之後通膨雖然會趨緩,但不是回歸到低物價,而是漲價的速度沒有那麼快而已,通膨還是會持續下去,高物價時代是現今大眾要習慣的事情。
該怎麼因應通膨?
錢雖然在通膨之下是負債的,但不代表錢沒有價值,而是要買進資產;把負債變成資產,這就是富人跟窮人最大的差異,因為窮人怕會越來越窮,所以賺到錢的時候不敢冒險,導致錢越存越窮,因為實質購買力一直下降。
美國從1802年到2019年,針對不同的產品,假設1802年投入1塊美元到現在剩下多少(有考量通膨換算出來的一個數字),剩下0.047元,每年實質購買力衰退-1.4%,非常誇張。
那買黃金會有比較保值嗎?以年化的報酬率來看的話是0.6%,比定存還慘,因為黃金也不會升息更不會幫投資人生錢。
若是去購買短債,還是10年期的債券,其實報酬率還不錯,年化有2.6%和3.5%,不過最賺錢的還是股票,1802年如果買1美元的股票,到2019年變成160萬美元,複利的力量比原子彈還可怕,在這裡顯見無疑。
不過要提醒,如果真的要投資股票,但想要真的長期達到向上圖的數據的話,指數型的ETF是比較有機會達成的,因為能夠活過200年的公司不見得是每間都有。
結論
其實錢真的要去買進資產,才能達到抗通膨的一個作用,因為每次遇到通膨就會更害怕錢變薄,反而會繼續地去投資,所以股市和房市為什麼會漲,如果先早一步去購買資產,就可以享受通膨帶給你的財富增長。
抗通膨除了用我們剛剛所說,買股票買債券長期可以,達到一個鎖住財富、保持購買力的一個方法以外,另外房地產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本文內容已獲 阿格力的生活投資學 授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