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該進場嗎...來聽聽股海操盤手給自己的「盤前13問」

盤前必須問自己的事1.你是順市還是逆市?對應的均線系統支援你的看法嗎?
2.你是用趨勢性的眼光判斷,還是短線的靈感?
3.你握住了主力的手嗎,還是站在散戶中間?
4.你準備持有多長時間,1個星期、1個月還是1年?你持倉的時間與判定系統、停損點、目標位、單量是否統一在一個時間框架內?
5.你設立停損位了嗎?別忘記每天修正你的離場位。
6.你為什麼要用這麼大比例的資金來操作?萬一損失了怎麼辦?會損失多少?你能接受嗎?
7.你這個計畫是想抄底還是想抓頂?是否該再等等,等趨勢更明朗些?
8.你長期追蹤研究這個品種了嗎?
9.你派出先遣隊或打定價單了嗎?先遣隊和定價單顯示你可以追入嗎?
10.你信念堅強嗎?
11.你心態平衡嗎?心情放鬆嗎?你是否會太緊張你的頭寸?如果太緊張,那說明第六感告訴你該離開,或降低些比例,這樣你可以安心睡覺,有利於健康和心情。
12.相關品種及各期合約的走勢相互印證嗎?
13.你靜心散步了嗎?你對此認同嗎?
上述就是「十問」的全部內容,最初的10問也擴展到13問,我為此也做了幾十次修改,顧名思義,它是做盤下單前的自我提示。
13條挺多的,也涉及許多層面,都是我挑了又挑,揀了又揀,無法省略的。其中概念模糊、模棱兩可、無法具體實施的都被我去掉了。還有些細節,是根據我自身的性格弱點而特別提醒的。在我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每一條都是我必須認真對待、回答的。
對於這13條,我談談有意思的幾條。
有些人會奇怪,第3條,所謂是否握住主力的手,你也能量化判斷嗎?這肯定無法量化,它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盤感,但這絕不是無中生有的感覺。當一輪行情即將啟動,是有脈絡可尋的,我把這種種的跡象,看成主力向你伸出的手。這種感受很難表達,每個品種、每次情況都會不同,而且每個人的感受點也不同,這真的需要交易實踐的累積。
主力有時候會伸出手,有時候又沒有,沒有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定義為期貨的無序波動;我們的操作正是要摒棄這種無序,所以這條是提醒我,市場有沒有預動的先兆。
沒有信心就沒有利潤!這句話是否太武斷了?或許你不願意輕易的反對,但你心中一定也有些不以為然:做多,行情上漲,即使沒有信心,也會沒有利潤嗎?再說,信心從哪裡來?不就是盈利贏出來的。
我們已經瞭解到,交易事實上就是一種截線運動,買進點與賣出點之間的絕對高度差就是(正負)利潤。在買點固定的情況下,拋點的選擇就決定了你是盈利還是虧損。事實上,行情很囉唆,它總在提醒你:「賺了,賠了,又賺了,又賠了。」賺了它引誘你的貪婪,賠了它考驗你的恐懼。如果你沒有信心,又如何堅持到你需要的那個離場點?
一個人怎麼會沒有信心的?信心是盈利贏出來的,反之,沒信心就是虧損虧出來的。如果你已經失去信心,那你一定受過市場的傷害,而且這樣的傷害程度已造成你信心的挫傷。這可不是輕鬆的傷害,它很可能會造成操作困境:當行情向你示好,讓你賺錢時,你會由於渴望更多的補回損失而貪婪;而當行情翻身折下時,你往往很快忍耐不住而生懊悔之心,責怪自己之前盈利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平倉。如此反覆,你的心被貪婪與恐懼糾纏,最後一定會被行情狠狠鞭撻。
我無法計算出你是會先贏後輸,還是一輸再輸,但相信我,我和很多「先烈」都反覆論證過了,真是這樣:當你喪失信心的時候,繼續操作一定會傷得更深。其實總結到最後,一句話就可以了,很多高手會時不時的掛在嘴邊:「做交易就是做心態」,「心態不好怎麼做怎麼輸」。
故而詢問自己信念堅強嗎,就是測試你自己的信心度,以及你對該操作的信心度。只有堅定的信心才能助你度過行情反覆修正的暗礁,抵達成功的彼岸。
那麼心態可以自查嗎?可以。
內心寧靜時,你就能把自我解放出來,讓它慢慢升到半空,向下審視著你。這時候,它是公正的第三者,不帶偏向的觀察你的心態:急躁嗎?挫敗後急於求成嗎?還是淡定自若,心如止水⋯⋯在我的週交易計畫中,總有自我評判這一項,我運用這個方法,真的可以瞭解自己所處的狀態,並由此給出:大膽進攻、謹慎、防守、休息和強制休息等建議。
說完第10條,我簡單說一下最後一條─散步的意義。
散步就是為了散熱。我很瞭解自己,我常常會鑽到一個胡同中死活不出來。在頭腦發熱的時候,我們這類人還特不聽勸,越拉越倔強。看好的時候只看到好,壞的時候全是壞。我們不大願意聽別人的,性格學上我們都是自我判定型,事實上,不是這種性格的人還真不適合做交易。
不過,我們真的必須冷靜。記得吧,有多少次,你熱血沸騰,最後卻只是空歡喜一場。所以,在最後決策入場前,我願意再給自己個機會,重新思考。這是必需的一個過程,讓大腦冷卻後重新研判。我最喜歡的方式是散步,每當我圍著社區遛彎的時候,就會情緒平穩,才思滾滾。
(本文摘錄自《投機者的撲克》,樂金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