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愛改編】利米/既成材,又不成材:《俗女養成記》(上)

金馬影后謝盈萱在《俗》劇中再現劇場女神光芒與生動演技,演活六年級女性的徬徨。(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金馬影后謝盈萱在《俗》劇中再現劇場女神光芒與生動演技,演活六年級女性的徬徨。(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專欄「原著愛改編」:利米,駐站原創作家。是個不忠貞的原著黨員,對原作有愛、對改編亦不排斥的女孩。本專欄旨在介紹由原著文本改編的影劇作品,沒有太嚴肅的分析(畢竟我除了不忠貞外,更是不怎麼專業),只有個人心得的分享,期待提供讀者閱聽新視角。每月刊出2篇,敬請期待。

文/利米

  來了來了,美好的追劇時光又來了!但這次不追電影,咱們改追電視劇。就在前幾日,由嚴藝文、陳長綸編導,改編自的《俗女養成記》第二季熱鬧開播了。身為優秀的原著黨員,拿出小本本溫習原著&第一季,這也是非常合理的事(點頭),只不過看著看著,唉呀,眼角鹹鹹的那滴是什麼?

  原來是俗氣的淚水啊~

那個依偎在爸媽身邊的寶貝女兒,如今的自我感覺並不寶貝了……(註1)

  曾幾何時,我們看著鏡前的自己,只剩下無止盡的挑剔?曾幾何時,我們自我介紹時,只能拿出印製的名片?曾幾何時,我們沮喪地承認,自己終究讓人失望了。

  而又是從哪天起,我們,再也無法喜歡自己了?

  如果上述任何一句話,不小心戳中了你,歡迎來跟我一起抱著《俗女養成記》痛哭流涕(當然,即便沒被戳中,也不妨礙你一手拿書、一眼追劇,度過歡樂的睡前時光。)

  《俗女養成記》此名,看似是自嘲「淑女的失敗養成記」,然而它的關懷,卻是超越性別的「自我接納」──成材的「淑」,是大人世界宣傳的口號,但不夠成材的「俗」,才是長大後的現實──人生在世,很難活得全然合乎理想,事實上,也毋須合乎理想。透過文字透過影像,作者編導不約而同寬慰眾人:即使此刻的我們,尚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仍然要發自內心喜歡這個鼻青臉腫的自己。

  因為,我們已是那麼地努力。

  而生命的每一刻,只要堅持投入過,哪怕終究徒勞無功,都是值得被欣賞的。

六年級的女人,你好嗎:磕碰半生的自我疼惜

我們這一批和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從塵裡土裡乒乒乓乓長出來的女孩……最終都長成不夠圓滿的女人,沒有一個一樣,一樣的只有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作為女人,總有哪裡不夠成材……(註2)

書名:《俗女養成記(第二季開播紀念版)》
作者: 江鵝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社:2016年3月1日

  若要幫江鵝的《俗女養成記》下個副標題,我想,就是部「六年級女人的自白書」。走到人生中場,四十歲不上不下無奈是個「卡」,放進社會的光譜儀一掃,要成就沒成就、要財富沒財富、要家庭沒家庭、要自我沒自我,總歸是塊不成材的料。

  然而,即使是不成材的六年級女人,依然要懂得替自己心疼。社會已經不放過我們了,至少,我們必須放過自己──這,是江鵝心路歷程的終點,也是她創作的起點。透過梳理童年往事,她以輕柔卻俐落的語氣,解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今日的自己。詼諧中不乏針砭的筆觸,棉裡藏針地剖析自我和大環境,寫的不僅是女性、更是一份普世性的焦慮。

  成材的「淑女」魔咒,綁架的從不只有六年級女人。書外的每個人,多少都曾自期/被期待成為出色的優等生,可惜大部分的我們,終究活成了人間平均值,頂著大眾的面孔、過著可預想的日常,並偶爾在午夜時分,對心底閃亮的少年深感虧欠。磕碰半生終歸平庸,以致當我們翻開原著,看著江鵝一次次調侃她努力至今的不成材,嘴角微揚的同時,也不禁對她筆下的女子(以及捧著書的自己),同理地鼻酸了起來──畢竟,無論是書裡的小俗女,或是文字前的你和我,誰又不是貨真價實花了半輩子,才活成如今這既平凡、又不甘平凡的普通人呢?

  至於螢幕上的陳嘉玲,自然也正掙扎於類似的困境。

我是陳嘉玲,擅長在拍照時閉眼:趣味的改編,獨立的靈魂

我是陳嘉玲,一個住在台北,但是永遠不是台北人的台南女兒。(註3)

  改編後的《俗女養成記》,承襲了原著「自我接納」的題旨,風格上亦延續書中的詼諧(確切地說是比原著歡樂許多,並以戲謔手法包裝諸多笑中帶淚的沉重,例如買房大不易、婆媳摩擦、輿論殺人和同志議題等。)可儘管劇名相同,甚至劇裡的「陳嘉玲」也跟江鵝一樣有著「在快門瞬間眨眼」的專長(註4),但扣除這個共同點,這位三十九歲的女人,早已離開原著的「我」,發展出她獨特的生命史。

  由於《俗女養成記》的原著是散文體,這樣的前提,為製作團隊在劇情編排上,提供了彈性的發揮空間。開場時的陳嘉玲,有著年屆四十女性上班族該有的一切困境:缺乏成就感的工作、比蟑螂更惱人的房東、快愛不下去的同居男友、強勢的準,以及,自覺動彈不得的人生。為了尊嚴,她逞強地留在成年後的台北,但在心底,她卻不時回到童年的台南,想念她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玩伴和弟弟,還有那個無憂無慮、彷彿擁有無數明天的自己。

原著江鵝只在作者簡介中提到的照相「閉眼」,改編影視後卻在第一季首集成為了女主角人格特點,發展出她獨特的生命史。(圖/利米提供)

  縱觀全劇,每一集的敘事結構,皆為固定的「現在-過去-現在」公式。也不知是巧合或刻意,電視劇第一集的「現在」,恰巧改編原著最後一篇〈六年級女人,你好嗎〉的內容,至於「過去」的劇情主線,則挑選原著第一篇〈不要嫁惦的〉進行改寫。尾首相接串成一氣,讓這部劇從開頭就完成了(至少對我這枚強迫症讀者兼觀眾來說)自成天地的圓滿──也因著這愉快的腦補,我們可以學會:現實不完美無所謂,只要願意,自己的小宇宙裡,永遠有美好的可能性。

  十集的電視劇,正好是十帖藥方,隨著劇情推進,美好的信念逐漸發散效力,療癒著角色和觀眾的身心。而當我們看著陳嘉玲從迷惘到篤定、從緊繃到放鬆,一步步與三十九歲的自己和解,或許,也可以適時按下暫停鍵,給沙發上的自己,一個最溫柔的擁抱。

  即使始終不夠成材,依然要好好愛自己。畢竟認真的人,永遠值得一份最由衷的疼惜。

(上篇完,下篇敬請期待)

註:

  1.電視劇第七集女主陳嘉玲的獨白,改寫自原著p.205:「當年的寶貝女兒們,如今的自我感覺並不寶貝……」

  2.摘自原著〈自序:普通女人〉。

  3.取自電視劇第一集開場自白。

  4.江鵝在作者簡介裡,曾提到她的第一專長,是在快門瞬間眨眼。而陳嘉玲在第一集開場時,也自我介紹擅長在拍照時閉眼。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婆婆 讀創故事 江鵝 創,專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搬家》影評:碎裂無聲的成長

兩岸人民不同的運動喜好

大甲媽祖惜福之旅 「第一位」用手推車遶境的人

《莎莉》影評:人生滋味一言難盡 跨國追愛現實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