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HanFun】楚楚/走讀臺灣博物館聚落

臺灣博物館立面與老照片的對照。(圖/楚楚提供)
臺灣博物館立面與老照片的對照。(圖/楚楚提供)

●專欄「HanFun」:楚楚,「衣冠楚楚」的「楚楚」,來自臺北的漢服生活化研究生,分享美好衣冠文化,以及漢服的一百種生活方式。每月刊出2篇,敬請期待。

文/楚楚

穿著漢服造訪時代建築,參觀歷史展覽,為身上的朝代服飾增添來自歷史的厚度,也是美事一樁。唯需留意長時間步行宜穿著輕便簡約的服飾,而展廳空間大小不一,也需留意裙長袖長不宜打擾其他觀者,至於參觀展覽應以展示品本身為主體,建議選擇清淡素雅的色澤,以免喧賓奪主。

臺北市中心的相當密集,光是步行便足以遍覽橫跨清朝至民國的各色時代建築,其中又以臺灣博物館群尤具特色。以下針對「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南門園區」與「部園區」進行概覽:

臺灣博物館內部挑高空間與彩繪玻璃天頂。(圖/楚楚提供)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位於熱鬧的館前路盡頭,日治時期與舊臺北車站遙相對望,高聳圓頂、華麗山牆使其成為臺北市的著名地標。此處原為清代臺北城內天后宮所在地,後經水患,於日治時期拆除改建為博物館,成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殘餘的天后宮柱珠如今散落在館前臺階下的角落,見證過往的信仰中心。

臺灣博物館成立初衷為慶祝日治時期縱貫鐵路全線開通,期待透過展覽概括整體臺灣產業縮影。因緣際會下,原先籌畫的臨時展覽會,成為永久性的展覽館,陳列範疇包含自然史、工藝產業與歷史文物三大範疇。

博物館呈現古典風格建築,橫式長條型的建築以圓塔為中心左右對稱,兩側尾端各有一座與主塔呼應的角塔,架高一樓設置大型階梯,整體外觀莊嚴大氣。越過狹窄的前廳後,挑高的大廳帶來強烈的震撼感,大量兩層樓高的圓柱與方柱,將視線引導至挑高穹頂的彩繪玻璃天窗,早期斑斕的色塊投射在鋪設義大利大理石的地面,引人遐想,可惜如今已改為臺灣蛇紋石地板。另可特別留意牛眼窗周遭以臺灣熱帶水果作為裝飾,香蕉、蓮霧、鳳梨等熱帶特產,充滿臺灣在地風情。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為「國姓爺鄭成功御真」、「康熙臺灣輿圖」與「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橫跨臺灣過去三個朝代的古物,見證歷史興衰,若遇到展品輪換展出,穿著明朝服飾來訪,大概也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禮敬與懷想吧。

(左圖)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與老照片的對照
(右圖)古生物館內部開闊格局與等比例恐龍標本。(組圖/楚楚提供)

古生物館

位於臺博館斜對面的古生物館,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戰後改組為臺灣土地銀行。外觀建築樣式為異樣風格,雖採用大量仿古希臘柱列支撐,融合文藝復興時期的對稱、規律風格,但柱頭及壁面裝飾則採用南美、埃及、印度等地的紋樣。鋼筋混泥土構造的建築線條穩重莊嚴,帶給銀行客戶強烈的安全感,如今臺南市區同樣建築風格的土地銀行仍掛牌營業,有機會可造訪內部空間格局,感受跨越時空的建築設計初衷。

千禧年後臺北土地銀行與臺博館合作,於古蹟修復後,定位為自然史及金融史博物館。過去大跨距無柱、挑高三層樓的營業大廳,而今用以展示身高九公尺的等比例恐龍標本,帶給參觀者無與倫比的臨場感,至於三葉蟲時代至今的各種生物標本,則提供有別於動物園的多樣性生物觀察。同時,銀行內也保存舊有的金庫格局,民眾皆可索取紀念存簿,隨意進出,體會家財萬貫的重量級防盜門。

(上圖)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紅樓」採「辰野式」水平白色裝飾帶風格
(下圖)南門園區「小白宮」以拆除的臺北城牆石塊搭建。 (組圖/楚楚提供)

南門園區

位於小南門一帶的南門園區,前身為日治時代樟腦及鴉片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後改制為臺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戰後陸續撥交政府機關改建使用,現存規模遠不及原廠區的八分之一,修復後再利用為臺灣產業史展示館。

「紅樓」前身為樟腦倉庫,兩層樓的紅磚建築,外牆採「辰野式」水平白色裝飾帶風格,半戶外的「荷造場」原為裝卸貨空間,如今作為餐廳與商店空間;「小白宮」前身為物品倉庫,是日治臺灣少見的石造建築,灰白色唭哩岸石外牆來自已拆除的臺北城牆,讓人緬懷時代的遞嬗與建材的再生。

建築後方的開闊綠地庭園與噴水池,更帶來臺北鬧區少有的寧謐。其實噴水池全稱為「四百石貯水槽」,原用以存儲生產過程的廢水,並提供灌溉、灑掃與消防使用。若逢週六,園區廣場還有熱鬧的「田裡有腳印市集」,將友善耕作的農友從田裡請到城裡,直面消費者,分享田邊故事,偶爾有機會發現市面罕見的農產品。

疊穿兩件宋代的直領對襟短衫,裡面一件淺粉採對穿交領,外面一件鵝黃則敞開穿著,使穿搭更具層次。(圖/楚楚提供)

天氣微涼,便疊穿兩件宋代的直領對襟短衫,裡面一件淺粉採對穿交領,外面一件鵝黃則敞開穿著,可說是活用相同形制的兩種穿法,使穿搭更具層次。可參考先前「當東方遇上西方─漢服異國風」文中的介紹。下裙則搭配宋代百迭裙,於白底繡上淺黃桂花,與上衣遙相呼應。

(左圖)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與老照片的對照
(右圖)展廳內部還原木造車站場景,候車處、售票口如實呈現。(組圖/楚楚提供)

鐵道部園區

位於臺北車站一側的鐵道部園區,原為清領時代機器局,日治時期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後成為臺北工廠,與日治中期新建的鐵道部廳舍並存,建物功能由原先的槍炮彈藥製作,轉而為鐵路車輛維修,可以說是臺灣近代機械工業的起點。

鐵道部廳舍為磚木構造,正面沿著路口轉角採圓弧設計,立面左右各有一座衛塔,二樓因應臺灣炎熱氣候,建有陽臺外廊,以調節室內外空氣。園區現存的兩層樓木造食堂與傘狀八角樓男廁也值得一觀。木造食堂活用再生木材,外牆採用有別於傳統的德式雨淋板,八角樓男廁則採用古典仿石砌風格,空間開闊、通風良好,堪稱六星級的百年廁所。

展示廳二樓呈現老臺北市鐵道及街道模型,再現1970年代前後的臺北車站鄰近樣貌,包括已拆除的臺北扇形車庫、地面鐵路、中華商場等,都令人遙想老臺北市的時代風華。展示廳一樓也細心還原木造車站的真實場景,售票口、候車處,甚至貨真價實的莒光號車廂,都讓人身臨其境,連暈車感受也特別真實。

上身為宋代直領對襟短衫、改良式抹胸,下身為宋代兩片裙,裁短裙長與格紋花色,更具現代時尚風格。(圖/楚楚提供)

配合漸暖的春日,選擇素雅的青草綠為主色,上身為宋代直領對襟短衫、改良式抹胸,下身為宋代兩片裙,窄裙襬襯托得人筆直修長。裁短裙長與格紋花色,更具現代時尚風格。

疫情期間,展覽無限,相關活動與線上展覽皆可到粉絲專頁查詢,知識的魅力跨越時空限制,透過網路線悉數來到眼前。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博物館 歷史建築 鐵道 漢服 讀創故事 創,專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寶林案」談護理師的盡心盡職

《搬家》影評:碎裂無聲的成長

兩岸人民不同的運動喜好

大甲媽祖惜福之旅 「第一位」用手推車遶境的人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