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愛改編‧新專欄登場】利米/生無悔,死無懼:非誠勿試的《徵婚啟事》

《徵婚啟事》陳玉慧著。(圖/利米提供)
《徵婚啟事》陳玉慧著。(圖/利米提供)

文/利米

  歡迎來到原著黨的追劇時間。我們的口號是:「原著有理,改編無罪,看完原著再追,保證歡樂加倍!」許多經典的影劇作品,背後不乏優質原著支持,就像今天這部,正是改編自陳玉慧同名小說,1998年由陳國富執導、劉若英主演的《啟事》。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7xx-06x9吳小姐

  關於婚姻與愛情,人人談得了無新意,卻人人談不膩──為何渴望?為何寧願單身?為何找人相伴一生──一個個近乎永恆性的叩問,讓一則三十年前刊登的啟事,來到新媒體當道的今日,仍能像顆小石子,激起眾人撲騰的發表欲。

  那麼,這樣一篇「徵婚啟事」,最初是如何登上報紙的?

翻攝自電視劇《徵婚啟事》中經典登報畫面。(圖/利米提供)

來自作家的徵婚啟事:無形(Invisible Theatre)的創作實踐

  一九八九年底,作家陳玉慧突發奇想,以「吳(無)小姐」的名義在三大報刊登徵婚廣告。彼時遭逢情傷的她,一方面是真心想結婚,但一方面「已有劇場經驗的我,試圖將文學題材劇場化(註1)」,是以她的徵婚,當中實帶有「無形劇場(註2)」的嘗試性──沒有腳本與台詞、沒有導演和燈光,只有作家跟上百位徵婚者,以及他們的寂寞單身。

  創作實踐的同時,這場「演出」亦是一齣社會觀察。徵婚啟事,是啟事,也是啟示,帶著報導式的動機,陳玉慧選擇其中四十二個男人,盡可能沒有潤飾地將過程記錄下來,字裡行間既是投入的演員、也是抽離的觀察者,更是真誠的發問者,讓她「不但探討了婚姻觀,了解了自身,並……對台灣男性及當時的社會有更深認識(註3)」。

  對陳玉慧來說,徵婚行動的實驗意義,遠勝其原先「找到伴侶」的目的。因此,《徵婚啟事》的被完成,裡頭的藝術成分、那一定程度旁觀者的羅曼蒂克,終究大過(本應是最強烈的)「好想結婚」的動機,讓故事停留在止乎禮的階段,直到它被改編成電影,才在現實的基礎上,加入更多張力元素,讓角色發出較撕裂的吶喊。

看著原著小說中條列了徵婚條件需求,對比影視主演劉若英演出橋段,讓追劇更有感。(圖/利米提供)

來自導演的徵婚啟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幸福快樂……嗎?

我在報上登出了一則徵婚啟事。你一定不相信,但是我真的登了。一念之間吧!而且,誰知道,說不定以後就是幸福快樂的日子……

  故事一開始,遭逢情傷的家珍(劉若英飾),辭去工作、剪去長髮,以「吳小姐」之名登報徵婚。與原著的藝術企圖不同,女主角是帶著賭氣的決絕展開行動的,而相較作家的諧音意趣,導演也賦予吳姓更多私人情緒,直至劇末方揭穿。此外,片中最有意思的改編在於,導演讓家珍是位「眼科醫師」,並讓堅持「眼見為憑」的她,在片尾被一名視障者揭穿假身分,迫使她重新思索這場充斥謊言的徵婚,與她持續逃走中的人生。

  接下來的劇情,採取半紀錄片式的手法,比起原著精準剪裁過的疏離感,導演將家珍置入無可迴避的空間,被迫直面徵婚者的挑戰,將「徵婚」一事更立體(且殘酷)地展示出來。至於徵婚者的部分,除了「陳武雄」可明顯看出原著中第五個男人的痕跡,並在「吳遠定」身上找到第十二和十六個男人的雜揉,以及開篇時帶過的「女士一位」外,其他的角色,諸如戀足癖經理、熱愛謎片的房仲、徵婚兼徵人的皮條客、幫父親找情婦的兒子、替星星兒找朋友的母親、焦慮地堅持對方焦慮的配音員等,皆是原創人物,增添情節趣味之餘,也藉此觸及比原著更廣泛的情感與人性議題。

  奔波於一次次徵婚的途中,導演也穿插家珍與心理講師的談話,以及夜半手持電話的低語。比起原著裡的冷靜自剖,家珍的自問自答,始終帶著股焦灼的絕望。很多時候,說話,並非為了得到回應,只是不說會發瘋而已。而她的喋喋不休,也替整齣劇埋下懸疑的引線,並在結尾處平靜地爆發成一場虐戀,於是,這場徵婚的真正動機、家珍的真實困境,就在九通答錄機的往來裡被解釋完畢。

  也是在那一刻,她總算從「無(吳)姓」的家珍,成為了杜家珍。

(左圖)伍佰演出《徵婚啟事》中的彩蛋畫面,(右圖)則是金士傑演出畫面。(圖/利米提供)

觀劇小彩蛋:那些不堪回首的青春

  當然啦,除了跟原著間的對照,欣賞國片最猥瑣的快樂,就是能看到不少知名演員的黑歷史,像是:

  演了半天還是堅持演自己演到如今已黑化的鈕承澤;莫名其妙閃入又閃出的明燈阿姨陳文茜;難得不裝油膩的溫情講師羅北安;用賣藥氣口熱烈推銷電擊棒最終悲慘遇襲的顧寶明;用力拍額深情唱歌還不忘提詞的教員金士傑;笑點比鬼還難找的冷笑話天王卜學亮;努力想講「護士服」卻總唸成「戶四湖」的帥氣吉他進口商吳俊霖先生aka.伍佰;當然也有尚未被改造成本土一哥的可愛小白兔陳昭榮……

  看到最後,真的覺得《徵婚啟事》像是顆健達奇趣蛋,一部電影,多種滿足啊!

  

結語:離開徵婚的昨日,走向「完成中」的明天

  無論在書中或電影,每當「吳小姐」遇上差勁的對象,都有隨時掉頭就走的權利。然而,即使能離開徵婚現場,她們終究要回到光怪陸離的人生,面對她們自己。

  而那其實才是最難的部分。

  幸好,我們仍有金士傑唱的那首〈永遠的微笑〉。他說,最後一句歌詞,願妳的笑容「永遠那樣」,簡單的四個字,把好大的情感講出來了。

  是巧合嗎?《徵婚啟事》也同樣是四個字。形色各異的徵婚者,在一期一會的對話間,把好多的情感也講出來了。

  儘管沒有人能因一場徵婚而得到救贖,但就像家珍來到尾聲時,終於初次擁有了姓氏,我們也可以像她那樣,在一次次的碰撞和破碎裡,不斷去重建內心世界的秩序,並在痛哭一場後,帶著「完成中」的自己,繼續微笑地往明天走去。最後,或許終能像陳玉慧在《徵婚啟事》出版的第二十五年,坦然自信留下這段:

  徵婚啟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你不是非要結婚才徵婚,也不是非要結婚,人生才會幸福。帶著一點往外探究的好奇心,一點往內觀看自己的反省,人生不也很寬闊?

  你不需要徵婚。(註4)

  對於人生,我們可以誠懇,也可以不需要徵婚。

參考資料:

1. 本段引自〈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序〉內文。

2. 在〈二十週年版序〉裡,陳玉慧曾簡單解釋「無形劇場(Invisible Theatre)」的概念。它是由巴西劇場家波樂(Augusto Boal)所揭櫫的一種劇場形式,核心概念是:表現戲劇的人不一定就站在舞台,參與戲劇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戲劇文本也不見得非得要先有劇本台詞不可。甚至沒有導演和燈光。

3. 出處同註1。

4. 出處同註1。

●2021新專欄「原著愛改編」:利米,駐站原創作家。是個不忠貞的原著黨員,對原作有愛、對改編亦不排斥的女孩。本專欄旨在介紹由原著文本改編的影劇作品,沒有太嚴肅的分析(畢竟我除了不忠貞外,更是不怎麼專業),只有個人心得的分享,期待提供讀者閱聽新視角。每月刊出2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徵婚 劇場 結婚 電影 讀創故事 創,專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AI助力逆向工程 挑戰達爾文進化論

《新・里見八犬傳》影評:八十年代神怪大作 奇幻又胡鬧

2024金馬奇幻影展 私心推薦五部當代奇片

從「寶林案」談護理師的盡心盡職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