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倫/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校園人權教育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文|何友倫(專案助理)

人權館是建立在威權統治遺址的博物館,除了促進被社會大眾所認識以外,也致力推動人權教育,透過區分受眾對象,我們發展多元的課程主題,希望讓民眾認識白色恐怖時,不只把它當作歷史,而是一個超越時間向度的人權議題討論。隨著體制內教育越來越多元,課綱容納越來越多當代、在地的主題,博物館逐漸成為教學的輔助資源。108課綱上路,人權議題融入成為教學現場的迫切需求,我們也把握這個機會,提供人權教育的素材、進行館校合作,發展許多課程。

人權館做為推動轉型正義的文化機構,有多元的素材可以發展為學校端使用的教學資源。每年不同主題的特展及國際人權影展,經過多年的累積,已經成為人權館龐大的教育資源庫,我們從中選擇適合教育推廣的內容,開發「行動展」、「教具箱」及「人權片庫」,學校不須擔心人權教育艱深、有爭議而不敢教,反而可以透過不同的媒介,讓學生體驗人權教育的豐富。

人權故事行動展

行動展是我們根據「行動博物館」的精神,重製具特色且觀眾反應良好的人權主題特展,轉化為適於公共推廣之內容、規模與形式,開放學校、文教機構及民間團體申請使用,目前提供九組展具箱借用。

行動展有多層次的搭配組合,除了提供便利組裝的行動展版,也提供多元的展件,讓學校可以自由運用,強化展覽的互動性。人權館也提供展具箱以外的服務,例如申請獄外之囚的學校,可以規劃真人圖書館的分享,讓受難者家屬到校分享自己的經驗。藉由不同素材的搭配,讓行動展成為學校啟動人權討論的契機。

人權素養教具箱

我們邀請2018、2019年不義遺址創作的藝術家、創作者及教育工作者,以設計教學導向的教具為目標,轉換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史蹟點空間歷史及歷史記憶。經過10個月的共學,針對各級學校不同領域及學科需求,開發適合教學現場運用之六款人權素養教具箱。

教具箱的目標,是輔助老師進行白色恐怖及轉型正義人權教育的素材,因此老師在什麼課程使用教具、如何將教具鑲嵌到既有的課程,並沒有制式的規定。在設計上,強調動手參與,希望透過體驗,讓學生對於白色恐怖的認識從情意開始,進而轉化為認知。換言之,教具箱要翻轉過往被認為刻板、沉悶的白色恐怖課程,同時也要打破既有的學科分類,讓人權的討論不侷限在公民科、歷史科,而是普遍的價值。

臺南二中人權素養課程。(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人權電影片庫

電影可以帶來共感,讓觀眾快速進入討論的框架中,在教學現場也是很好的工具。好的影像敘事可以提供豐富的資訊,即便對議題陌生的學生也可以有基本的討論能力。人權館以每年的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為基礎,搭配其他具有教育推廣潛力的影像,建置人權電影片庫,主題除了白色恐怖、轉型正義以外,也逐步拓展到當代人權,例如人權館持續關注的、「兒童權利」、「移動」、「環境」等議題。

除了提供人權電影做為教學素材,我們撰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一部電影有非常多複雜概念,我們選取十個關鍵字,整理並撰寫簡明的內容,以四千字的篇幅,讓讀者掌握這部電影必須知道的資訊。另一方面我們也開發人權電影的學習單及教學指引,輔助教學現場,成為議題討論的工具。

人權素養課程

行動展、教具箱及人權片庫是人權館為了促進教育現場以多元的方法進行白色恐怖人權教育所開發的素材,它依循著既有的教育體制,以傳統的教學方法討論人權議題。然而我們發現與課程緊密結合,可能讓學生覺得這只是比較有趣的課程,不易更進一步探究人權的討論。因著108課綱賦予老師的彈性,我們發展人權素養課程計畫,以校園白恐地圖的精神,把學校或周遭的白色恐怖的故事帶回學校,讓同學從在地的歷史出發,結合藝術創作,將個人對於白色恐怖的感受重新再現。

人權素養課程需要同學高度參與,它把課程的主體轉化為學生,促進同學對於議題的討論與反思。轉換學生在課堂的位置,使他們展現出與傳統教學不同的學習熱誠,我們甚至在衛理女中及三民高中的經驗中,使用社團課及週末的時間,當同學沒有成績壓力卻自願投入課程,意味他們的參與不是被課堂分數驅使,而是他們對於議題的投入。同學多半認為這個議題有趣、重要,他們才選擇額外花時間、心力吸收白色恐怖的知識,並書寫或創作出他們對於這段歷史的反思。

人權素養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體驗性質濃厚,是人權館與老師、學生彼此瞭解,建立能夠投入後續工作的共識基礎。我們除了規劃白色恐怖的課程,也會邀請藝術家帶同學進行簡單的創作,體驗多元的人權教育教學方法。第二階段則根據課程的成果調整時間,但具體而言大概都需要一個學期的課程,內容可能是展覽、舞台劇、小誌等。

人權館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邀請藝術家張紋瑄完成「牢,既往事」學生策展。(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人權教育是人權館推動轉型正義的重要工作,透過與教學現場連結,我們希望學生可以成為人權教育的主體,它不是死板的記憶、背誦的知識,而是他們碰到人權議題思考的準則。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人權不是虛無飄渺,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進階閱讀,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

借問阿嬤超級大國民第六十九信雨季不再來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5期〈人權館校園人權教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家人權博物館 電影 白色恐怖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文物闖進漫畫啦!認識台灣史前館:南科考古館與「人面陶偶」

你吃的是什麼烤鴨?北京與廣式烤鴨之間的3種差異

西班牙人到來=北臺灣歷史的開端?和平島考古的啟發

琅客來了/黃玉郎:刀光劍影情紛亂,拳來腿往六十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