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月刊】文人畫最後一筆─線上看溥心畬書畫

文∣劉芳如(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近代傳統派書畫大師溥心畬(1896-1963)曾在〈自述〉裡說:「一生之學在於經學,餘事為詩,其次書法,畫再次耳。」他對學生也強調:「如果你們要稱我為畫家,不如稱我為書家;如果稱我書家,不如稱我詩人;如果稱我詩人,更不如稱我學者了。」所以在他內心深處,始終是以當一名經師人師為職志。溥心畬過世後,詩人周棄子(1912-1984)在悼念文中大嘆:「溥心畬死了,文人畫的最後一筆也畫完了!」自此以後,「文人畫最後一筆」儼然已變成溥心畬的代名詞。
今年值溥心畬誕辰125周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別在10月3至12月21日間,規劃推出「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展覽沿用周棄子的話,以「文人畫最後一筆」為名,立意即在肯定溥心畬是中國近現代畫家中,能兼治古典詩文、經學、書法,且造詣最深的一位,堪推許為文人畫家的典範。
展覽共遴選故宮舊藏、受贈,及寒玉堂託管的溥心畬相關作品,凡九十九組件,區分成「古今連線」、「西山逸墨」、「丹青誌異」、「寶島采風」、「溥儒用印」五個單元,具體而微地構築溥心畬的書畫源流,以及他精采多元的藝術面向。
一、古今連線
溥心畬是由摹古入手的傳統派畫家,他的習畫歷程,閱讀其〈自述〉,可窺得梗概:「家藏唐宋名畫……日夕臨摩……以書法用筆為之,逐漸學步。……初學四王,後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松年、馬、夏,用篆籀之筆。」
事實上他的仿古作品,並不僅只於學畫之初,而是從早年持續到晚年,始終不輟。本單元選展的溥心畬畫作,都是他來臺以後所繪,為便於比較,另外還搭配院藏古畫,並列展陳。
二、西山逸墨
溥心畬別號「西山逸士」,「西山逸墨」的命題即緣此而得。本單元所選展的繪畫,不僅題材多元,畫法亦精麤不同,運筆使轉之間,充滿變化,意趣橫生。畫上並搭配俊秀的題詩,更顯典雅脫俗。
溥心畬書法的聲名經常被畫名所掩,其實他從四歲就開始執筆學書,成長的過程中,曾廣泛接觸歷代名家的書跡,故無論寫碑刻或法帖,均擁有極高的造詣。
三、丹青誌異
鬼怪是溥心畬畫作中相當獨特的題材,他平素愛讀《西遊記》、《聊齋》、《山海經》等古典小說,也不時將故事人物繪成圖像,援以諷刺世人,不僅詼諧有趣,更寓意深刻。本次展出的小型冊頁,雖然尺寸不大,但筆墨清雅,人物造型可愛,令人耳目俱新。
四、寶島采風
溥心畬渡臺以後,雖然定居於臺北,但授課之餘,仍經常遊歷覽勝,或者就地擷取素材,隨手拈來。十數年間,也累積下為數可觀,與寶島風物相關的作品。
對於一位傳統根柢深厚的畫家來說,即便是寫生,並不見得要規行矩步對景模擬,事實上,他在描繪物象時,除了掌握物形、物理,依舊維持其一貫用筆挺健勁秀、設色清雅的風格。這類作品,題材涵括風景、人物、蔬果、花卉和水族。丹青之外,每多輔以題記,寫景寄意,分外凸顯出無人能及的清逸奇氣。
五、溥儒用印
溥心畬縱使在詩文、書法、繪畫各方面均能稱勝時流,但篆刻還是得請託高手代勞,讓作品蔚成「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綜合藝術。本次展覽,除了書畫作品之外,同時也展陳寓臺期間,常用於溥心畬作品上的自用印章,類型囊括姓名章、字號章、堂號章和閒章等。
小結
溥心畬逝世迄今已五十八年了,對於他在近現代美術史上的定位,除了上世紀廿年代即有的「南張北溥」美譽,將他與張大千(1899-1983)並列為代表中國南方及北方藝壇的雙璧;後期臺灣美術界所習稱的「渡海三家」,則是將溥心畬、張大千與黃君璧(1898-1991)並列,分別標誌華北、華中、華南地區三位傳統派國畫的砥柱中流。三家之中,溥心畬又特別以經史、詩文造詣超絕,獨樹一格。溥心畬自己,或許不情願以畫家自居,但他能夠融冶詩、書、畫於一爐的特殊成長背景,還是在近現代美術史上,註記下不容抹滅的文人畫家地位。
本文摘錄自《故宮文物月刊》464期12月號,原題〈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概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