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從/臺灣政治犯的關押轉戾點──泰源事件與綠洲山莊

1962年國防部泰源感訓總隊指揮部辦公處(圖/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提供)
1962年國防部泰源感訓總隊指揮部辦公處(圖/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提供)

文 |謝英從(副研究員)

白色恐怖紀念園區保存兩個時期政治,一處是1950年代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1958年以後改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新生訓導處),另一處是1970年代的綠洲山莊,官方正式名稱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但是讀者若想瞭解綠島園區完整歷史,除了這兩處政治受難者監獄之外,不能忽略位於臺東縣東河鄉的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簡稱泰源監獄),這個監獄雖與綠島園區隔著太平洋,看似沒有任何關聯,但它成立於1962年,上接新生訓導處政治受難者感訓業務,又於1970年爆發泰源事件,促使政府在新生訓導處舊址興建綠洲山莊,將政治受難者感訓場所又移回綠島,直到1987年解嚴為止。

政府在綠島設置政治受難者監獄始於1951年4月17日,在此之前政治受難者大多被關押於臺北火車站附近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臺灣軍人監獄,以及內湖新生總隊,1951年4月1日新生總隊擴編為新生訓導處,隨後遷往綠島流麻溝,5月17日將三地政治受難者共約一千人移監至綠島,此後新生訓導處為全臺關押政治受難者最多的場所。1953年4月,新生訓導處爆發所謂「再叛亂案」,國防部幾經檢討後,決定在臺東縣東河鄉泰源村另建叛亂犯專屬監獄,1962年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完成,並將新生訓導處政治受難者分批移往泰源監獄。

泰源監獄隸屬國防部軍法局,與新生訓導處隸屬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組織編制不同,但管理方式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泰源監獄承襲新生訓導處以著重感訓教育為主,所以典獄長之下,設置政治室負責思想控制,審核書報、雜誌、書籍及書信,並由政工官主管思想教育,每星期安排一天政治受難者思想教育課程;保防官監控政治受難者行為舉止,並紀錄監房各種情況,以維護監房安全。

此外,泰源監獄如同新生訓導處亦成立生產班,以勞動服務及克難生產作為生活輔導主要科目,生產班以種植蔬菜、水果,以及圈養豬隻等農畜產品為主,由於泰源監獄位於山谷之中,故政治受難者耕種的果園延伸至監獄圍牆之外,換言之,泰源監獄與新生訓導處相似,允許政治受難者至監獄之外從事農業生產。監獄外圍安全則由警衛連負責,兵源由附近部隊輪調駐守各哨站,故大多由本省籍義務士兵擔任警戒工作。

泰源感訓監獄成立初期收容人投入監獄營繕工作(圖/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提供)

這些政治受難者各有其政治立場,一般分為臺獨民主派與共產派相互對立,共產黨派臺灣人與共產黨派外省人比較接近,外省人分為國民黨派與共產黨派,但卻合夥對付臺灣民主派。例如小組討論時,曾經有一位外省軍人出身的政治受難者批評臺灣人及臺灣籍政治受難者,主張臺獨的柯旗化上前詰問,他撲向柯旗化,兩個起衝突,柯給他一個大巴掌,他拿原子筆戳柯的手,最後兩人都被監獄官處以銬兩天腳鐐。

政治受難者盧兆麟回憶初期泰源監獄管理很鬆散,除了無期徒刑者不能外出,只要願意,都可以調出去做外役,由於福利社外役由政治受難者擔任,且與警衛連相鄰,所以警衛 連臺籍士兵常至福利社消費購買物品,甚至有些政治受難者比士兵富裕,在福利社請客,大家稱兄道弟關係良好。

泰源監獄開墾農場實景(圖/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提供)

1970年年初,在福利社洗衣部擔任外役的江炳興,與在福利社養豬的外役鄭金河、農耕隊外役詹天增、謝東榮,保養場修車工陳良,園藝隊鄭正成等人草擬「臺灣獨立宣言書」,認為「臺灣是屬於所有臺灣人的臺灣」,「臺灣在久受日本壓迫之後,極思有一平等誠意之政府待我民眾,然國民黨的壓迫更甚於日本」,「唯有臺灣獨立,人民的自由與幸福,能得到保障」......。2月8日,農曆初三,江炳興、鄭金河等人認為當日為春節後第一個星期日,獄方戒護較鬆,是著手行動好時機,於是日上午11時50分,江炳興等人在監獄西側圍牆外桔子園內埋伏,鄭正成突然反對為參與行動,當警衛連上士組長龍潤年率衛兵前往監獄各碉堡換班時,途經第四碉堡及第五碉堡之間,鄭金河、詹天增刺殺龍潤年重傷致死,隨後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共同挾持衛兵,並鼓動衛兵附從,欲奪取警衛連槍彈,行至第三碉堡時,遇警衛連、監獄官帶兵趕到,江炳興等人越獄逃至山區。

事發後軍方陸續加派部隊執行搜捕任務,至2月18日前後江炳興等人陸續被捕獲。江炳興等人後來被送往臺北新店軍人監獄,交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隔離訊問,3 月30日經軍事檢察官判決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謝東榮、陳良意圖以暴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各處死刑;鄭正成預備以暴動方式顛覆政府,處有期徒刑十五年。

江炳興等人以實際行動推動「臺灣獨立」,史稱「泰源事件」,震動了軍方高層,國防部著手進行軍事監獄改進措施,1970年7月20日決定將泰源監獄第二、三期工程費移往綠島另建新監,新監獄於1972年完工,名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又稱綠洲山莊。它的建築型式有別於新生訓導處及泰源監獄,四周是高聳的圍牆,高牆外是行政中心;高牆內為禁錮政治受難者空間,八卦樓是押房,為二層樓十字形建築,因外型類似綠島椰子蟹,故綠島居民以椰子蟹俗名「八卦」名之。在管理方面,國防部為改善泰源監獄官兵年齡過高,惡習太深的問題,改派訓練精良的憲兵管理新監獄所有事務。

綠洲山莊的圍牆高聳,無法窺看外面的世界,政治受難者僅能在範圍內活動(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最初被關押在綠洲山莊政治受難者共三百零一人,這時的政治受難者有紅白之分,紅色的叫あか(日文),贊成中國統一,具有大中國意識,如林書揚、陳明忠;白色的叫しろ,主張臺灣獨立,具有臺灣意識,本土派,如王幸男、黃坤能、楊金海等人,雖然政治立場分明,彼此仍能表面和諧,互相尊重,但碰到統獨問題,仍時常針鋒相對。獄方的政治課程相當鬆散,所以政治受難者在押房的大部分時間,都做自己的事情,如江漢津教楊碧川日文 及馬克斯思想;柏楊則利用早上吃剩的稀飯塗在報紙上,一張一張黏成紙板,每天背靠牆壁坐在地下,把紙板放在雙膝上,在狹小的押房空間完成《中國人史綱》等書。

雖然政治教育方面相當鬆弛,但受到泰源事件江炳興等人越獄影響,綠洲山莊嚴格限制政治受難者行動,新生訓導處及泰源感訓監獄 時期擔任外役的政治受難者,可以到圍牆外區域種植蔬菜水果,但綠洲山莊皆只能在圍牆內從事勞動。1975年蔣中正過世後,政府頒布減刑條例,非共產黨政治受難者減刑三分之一,由監獄長官呈報假釋,因此多人提早出獄。1987 年解嚴,國防部當時綠洲山莊只剩不到40名政治受難者,他們被移送法務部設在綠島的崇德司法監獄,從此以後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裁撤,不再關押政治犯。

綠洲山莊現況(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4期〈泰源事件與綠洲山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監獄 受難者 綠島 國家人權博物館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漫步青島老城區:探訪上世紀的文藝書店、民宿及咖啡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