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許伯瑜/村上無羅:古典之眼別開異地之色

村上無羅,《林泉廟丘》,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
村上無羅,《林泉廟丘》,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

udn 閱讀頻道與文化基金會合作,推出全新藝文「名單之後:臺府展畫家群像專欄」,推廣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府展)16屆以來入選畫家,將以專訪文章介紹近620餘位畫家與其畫作。

即日起,逾百篇藝術專文於 udn 閱讀頻道刊載,深入瞭解臺灣30年代藝術史,感受文藝共振。

文/許伯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村上無羅 臺展第1~10回、府展第3回

     無鑑查 臺展第2

     特選 臺展第1、7、9回、府展第3回

     朝日賞 臺展第7回

乘著輪船,經過數日的航行之後,村上英夫終於踏上了這座名為「臺灣」的島嶼。佇立於邊,身邊是熙來攘往的人群,耳際是陌生語調的繚繞,空氣中悶熱的溼氣翻騰,薰的讓人不禁瞇起眼睛,此刻的他,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羞怯不安、興奮緊張,或是望著那些在未曾見過的南洋風情茫然無措,也或許如此一望,便再也別不開眼了。

1927年,甫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村上英夫,以「囑託」(近似今日的約聘老師)身分任教於基隆中學校與基隆高等女學校。同年,恰逢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開辦,藝壇各路好手磨筆霍霍,亟欲大展長才。作為東洋畫家,村上英夫也抓緊了機會,開始積極地走訪大街小巷,尋找入畫的題材。

村上無羅,《基隆燃放水燈圖》,1927,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而在這座異地城市的一場宗教慶典裡,他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風景──

夕陽西下,依偎在海港畔的山城並未隨著陽光的消失而靜下,相反地,街巷暗處正隱隱躁動著。遠處漸漸飄來北管樂音,不久之後,一列熱鬧的遊行隊伍,已在街道上鋪展成華麗的顏色。

近處,長長的人龍橫在眼前,有人手持花燈、高舉旗幟,處處皆是「慶讚中元」的字眼,那是放水燈的隊伍,為今夜的中元祭揭開了序幕。民眾呼朋引伴,牽著孩童或寵物,夾道湊熱鬧。建築裡的人們也紛紛開窗探頭,欣賞這場盛會。樓房之間,可見到幾艘船停泊在遠處港邊。漫長的遊行隊伍蔓延至岸邊與遠處的木橋上,似乎暗示著水燈遊行的終點,即將於海上燃放水燈之處。

一年一度的基隆中元祭,點燃了整個山城的氣氛,處處是熱鬧的光景。對初來乍到的村上英夫而言,異地的傳統民俗彷彿披著神秘的面紗,讓人為之著迷,別不開眼。他以「村上無羅」為名,於第一回臺展發表的《基隆燃放水燈圖》中,呈現了他對這場祭典的觀察與想像。這幅畫以傳統日本繪畫的技法描述了如此特別的地方主題。此外,右上角與左下角以裝飾性筆法繪成的金色霞雲,似乎同時在暗示觀者畫框內是屬於另一世界的光景。以外來者的角度探詢臺灣本島風情,循著這一觀點所創造出來的《基隆燃放水燈圖》,旋即為村上英夫奪得了第一回臺展的特選。

村上無羅,《旗尾山》,1935。

往後十餘年,村上英夫持續成為臺展入選的常客。他作《澳底之海》(澳底の海)、《暖暖的春日》(暖々の春日)描繪了基隆地區的風光,《旗尾山》與《馬蘭社印象》(馬蘭社の印象)分別刻劃了南臺灣與東臺灣的風情。這些風景畫裡洋溢著村上的積極與熱情,也難怪臺展審查員木下靜涯評其在本職教書之餘,亦以寫生為基礎,走訪臺灣各地創作不懈。[註1]

旗尾的山林風光如同被揀選出的南宋畫——如今明兩日所見的月光山、楓樹林大山。逆光中的山峻,交錯著金色與銀色的絲線……[註2]

寫生除了考驗畫技,更考驗著畫家的敏銳觀察。村上的觀察力體現於繪畫,亦展現在他的藝評與文學當中。除了熱衷參與畫壇活動,他亦是新珠短歌會(あらたま)[註3]的成員。東洋畫與短歌,在當時急欲接納西方文化的日本,被視為古老、傳統,且難以合乎現代潮流的創作形式。[註4]然而,村上卻試圖以古典之眼在異地尋找殊色,別開生機。

芭蕉樹下部的枝葉

倘若將之削落

裏屋南處

便見著

今朝的日光

(芭蕉の下葉切り落せば裏家の南戶見えて今朝の明るさ。)[註5]

——村上無羅,1934。

芭蕉樹葉間,南國獨有的濃豔日光,似乎也能藉由這首短歌灑進讀者眼前。村上以有別於臺灣人的視野,在既定的東洋畫題材或短歌格律中,描摹他個人對這個南方小島的印象。與此同時,他的文學作品亦展現了有別於藝術家身分的文人情懷。

就現存史料來看,村上在臺的活動軌跡紀錄,似乎至1944年即戛然而止。他離開臺灣後之後的生命歷程,也變得難以追溯。在臺十七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已足夠讓我們從這段時間所累積的作品裡,看出他對古典的追尋與求變。

當年來臺的村上英夫或許不曾料想,那佇立於基隆港的一望便是十七年,更未曾料到,在這十七年之後迎來的是祖國的戰敗與流離失所。當他再次前往基隆港,登上駛離臺灣的船時,他是否曾再度一瞥,回看過這個曾令他別不開眼的南方島國呢?

#名單之後014

備註:

[1] 木下靜涯,〈臺展日本畫沿革〉,《東方美術》(臺灣)1939年10月。收錄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雄獅,2001),頁274。

[2] 村上無羅,〈南臺灣画境(繪と文)〉,《臺灣時報》(臺灣),1938年6月,頁90。

[3] 短歌會「あらたま」於學界目前並沒有確切中文譯名,「あらたま」一詞本有璞玉、新珠之意,本文為方便讀者閱讀,採陳黎於《臺灣四季 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發表〈臺灣四季,詩歌一事〉一文中,提及呂興昌教授曾言作家郭水潭加入「新珠短歌會」(あらたま)的說法,將あらたま譯為新珠短歌會。

[4] N生記,〈第四回台展觀後記〉,《臺灣日日新報》(臺灣)1930年11月3日,第6版。收錄於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頁205。

[5] 森隆三等、濱口正雄、樋詰正治,〈あらたま百人一首〉,頁68。

參考資料:

◆村上無羅,〈南臺灣画境(繪と文)〉,《臺灣時報》(臺灣),1938年6月,頁90-96。

◆陳黎、上田英二譯,《臺灣四季 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臺北市:二魚文化,2008。

◆蕭瓊瑞著,林明賢編,《臺灣美展80年(1927—2006)(上)》,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薛燕玲,〈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灣美術丹露,(點閱日期:2019年3月19日)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基隆港 日本 北市 陳澄波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為創作甘願孤獨的嘉義西畫家「翁崑德」──#名單之後122

專題/集合啦,武俠迷!琅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專題一次看

被流量綁架的「社群時代」與現代心靈考──黃哲斌╳傅榆

文物闖進漫畫啦!認識台灣史前館:南科考古館與「人面陶偶」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