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月刊】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展覽介紹

文︱林宛儒、何炎泉撰寫整理(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豐富歷代書畫,立基於各朝代的皇室收藏,品質與數量聞名於世,因此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能系統性地將書畫藝術的精彩內容和多元面向介紹給大眾。2020年度起於嘉義南部院區專闢書畫常設展廳,以通史性的方式,輪替展出院藏書畫作品,讓喜愛書畫的中南部民眾,不必舟車勞頓至臺北外雙溪,就能欣賞到歷代傳世名蹟。本次展廳環境,設置多種友善設施,優化民眾觀展的體驗,例如調整手卷、冊頁展示櫃的高度,搭配適合斜度的墩座,讓使用輪椅的觀眾能更貼近的觀賞作品。新製作的立軸櫃,大幅拉近畫作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方便欣賞者細細品味書畫家的一筆一畫。展場中央的冊頁櫃,則以較高角度的斜墩搭配博物館椅,讓觀者能坐著欣賞作品,以更輕鬆的方式優游於藝術的世界之中。
展覽分為書法、繪畫兩大單元,按照時代順序陳列。由於紙、絹類文物的脆弱特性,本展以三個月為一期,每檔全面更換展件。除滿足通史性介紹的前提下,隨著主題側重的不同,也提供觀眾多樣的觀賞視野。
繪畫
墨竹是最具有文人色彩的畫題,吳鎮(1280-1354)〈篔簹清影〉繪於1350年,並題寫竹詩一首。「篔簹」是竹子的品種,具有節長與高大的特徵。全幅畫晚風吹拂下的竹子,構圖十分簡潔清晰,以濃墨為主調,用筆勁挺有力,墨色飽滿,顯得神采煥發。
宮廷中的繪畫在宋代帝王倡導下盛況空前,強調觀察自然之作畫理念,在花鳥、走獸題材上最能體現。易元吉(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葉),以畫猿留名青史,今日存世宋代猿畫,大多歸其名下。〈喬柯猿挂〉畫面左側畫臨水石坡,二樹幹杈伸而出,讓畫面右側留白,長臂猿或攀或掛,或伏於樹幹上,凝視著躲在水濱草叢間的螃蟹,情態生動有趣。猿猴分據三方,佈局穩重又疏朗,景物側重一邊的邊角構圖與筆墨特質不似北宋畫風,應為南宋人所作。
書法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形式,長久以來形成獨特的體系,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裡。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期,三代以來古文大篆分歧的書寫現象,被統一成標準小篆,萌芽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隸書,也蛻化成熟為漢代通行的書體。〈漢三老諱字忌日刻石墨拓本〉為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三老碑立於東漢建武年間(25-56),咸豐二年(1852)在浙江餘姚出土,民國初年險些被日本人買去,現藏於西泠印社。碑中記載一位「三老」(名通)祖孫三代的名字和忌日,三老是掌管教化的地方官。全作筆畫細勁古拙,波磔不明顯,書風質樸,反映出隸書發展成熟前的過渡樣貌。
褚遂良(596-658)〈書倪寬傳贊〉用筆靈活自然,富有輕重變化,單字優美勻稱,帶著平和閒雅的感覺,歷代論者多認為是褚遂良晚年所作。但也有學者指出,避諱字的使用與唐代習慣不同,加上點畫用筆也與褚書的飄逸感不同,結構上比較接近歐體,故推測可能是宋人所臨寫。
本文摘錄自《故宮文物月刊》447期6月號,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