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服飾誌】荷西時期臺灣漢人男性穿什麼?

真假參半的福爾摩沙遊記
1624年,荷蘭人在臺灣開始了長達三十八年的統治,也建立了臺灣第一個外來政權。在那個尚未被過度開墾的年代,臺灣大部分的人口以原住民為主,和少數的漢人移民。這張圖我們參考了達佰的《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是荷西時期難得的漢人資料。
《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的版畫,目前收藏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裡。本書分為兩編,第一編是兩位東印度公司使節在中國的旅行記,第二編則是一般中國記事,我們參考的圖像就是出自第二編,裡面有關於當時臺灣及原住民之描述,並附有5張相關版畫,其中一張描繪臺灣島上漢人家庭用餐圖。
這本書在講述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1662年遣使中國之記錄,發行時間是1670年(荷文版本)及1675年(德文版本),雖然1662年臺灣逐漸進入明鄭王朝時期,但由於服裝史的演變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我們仍是將此版畫中的服裝歸類在較為接近的「荷西時期」。
然而,圖中許多原住民圖像與神似美洲印第安人形像,也讓人對這本由記內容是否屬實感到懷疑,但由於漢人部分的描繪與其它史實資料極符合,因此我們還是參考了這部分的版畫。
漢人男性
據國家文化資料庫翻譯描述,當時漢人男性,如同清領初期的「羅漢腳」現象一樣,由於臺灣男多女少,因此許多海盜便從中國東南沿海擄掠女子來臺販賣。在版畫中,過去總被解讀為男耕女織、和樂融融的景象,但實際上當時男人刀不離身,也不與女子同桌吃飯。
臺灣漢人男性服裝
此時的服裝與明朝中後期的漢人難性服裝相對應,衣飾主要參考版畫中右上角男性服飾。從圖中可見上衣領口為交領;頭髮梳起髮髻,下身穿著褲子。同一張圖中有另一男子蓄鬍,衣料材質有些接近蓑衣,手拿耕作用具,似乎正準備出門。
髮髻
一般簡單的髻,把頭髮上梳便於生活為主。
短褐
短褐是漢人服裝的一種,多為粗布所製也是平民穿著,利於行動並且在下身搭配褲子。比如〈墨子‧魯問〉:「短褐之衣,黎藿之羹。」在這裡指的是穿著粗布的衣服,食用著簡單的野菜。
這裡可以看見胸口開襟為左衽,違反一般認知中儒家主張的「右衽冠髮」,我們無法確認是繪圖者的筆誤,或是版畫左右顛倒的影響,因此在這裡我們暫且保留。有一說認為「右衽」為儒家主張,然而彼時中國地廣人多,並非各地區皆會遵守,況且臺灣離當時中央政權所在位置甚遠,可能更容易有其差異。不管如何,這皆是此畫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我們予以保留,但一般在短褐的穿著上,通常以「右衽」為主。
短刀
既然文獻紀錄裡「刀不離身」,那配戴短刀更是不可少的,但除了短刀外,在同張版畫裡,也有手拿耕作用具的漢人男人,可見當時漢人不只需要繁忙於農耕,更要隨時警惕當時治安紊亂的臺灣社會。
皂靴&草鞋
原圖中所繪是穿著黑色靴子,這邊我們將它在畫作裡的形象改成了草鞋,較為符合勞動人口中的穿著打扮,但因與原圖有所差異所以這邊特別註記。
漂洋過來臺灣
當年漢人多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帶偷渡來臺,為了尋找一塊更好的耕地,而後在這落地生根,成為荷西時期族群的一部份。之後荷蘭人的管制,明鄭時期的政權交迭,在最後清國將臺灣收入國土,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則被遷回了中國。
許多時候,在大時代的巨變下,小人物總是無力的,即便你刀不離身、逞兇鬥狠,也鬥不過天機捉弄。但即使如此,在面對外來的窺視侵占,或許還是不能放棄希望,才有前進的方向吧。
參考資料: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2》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
◆石文誠〈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
◆頡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誌》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