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第一本、也是最好的毒品文學作品

書名:《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
作者:湯瑪士.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4月15日
書名:《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
作者:湯瑪士.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4月15日

文/湯瑪士.德昆西

致讀者

諸位殷勤的讀者們,我僅在此向您們介紹我的生命中一段非凡時期的紀錄:就我在這一段記錄上所花費的精神與氣力,我相信呈現的不只是一段有趣的紀錄而已,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相當有益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正是在這樣的冀望之下,我提筆寫下了這樣一段記錄;而且,這無疑也是一個我為自己提出的辯白,因為我沒能持續抱持纖細且高潔的矜持與審慎,這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會制止我們在大眾之前公開暴露自己的錯誤與軟弱。的確,一個人若是硬要我們去注意他的道德潰瘍或傷疤,並且強行撕毀那隨著時間流逝或者對人性脆弱的寬容與放縱而包覆在這些傷口上的「端莊得體的衣飾」,這對於人來說,沒有比眼見這樣的醜態更令人不齒與厭惡;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自白(也就是說,自發性的、在法院管轄之外的自白)很大的部分是出自娼妓、投機份子、或者詐欺者:若想一窺那些可以想見乃是社會推崇的端正與自重一面的人們,何以做出任何這類無端讓自己蒙羞的舉動的話,我們就不得不閱讀法國文學,或是德國文學中沾染上法國人那虛情假意又不甚健全的感性部分。我對所有這一切的感受是如此強烈,而且我是容易焦躁不安和神經質的個性,對任何一個譴責我這種特殊傾向的責難非常敏感,因此,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猶豫不決,不知是否應該違背世俗的禮節,在我還沒入土之前(基於諸多的原因,在我死去之後,我的所有故事都會被發表出版),將我的故事的這個部分或者任何一個部分公開展示在大眾眼前;最後,我還是下定決心公開這個故事,即使在走到這一步之前,我的內心也並非毫無掙扎,惶恐不安地反省與審視自己做與不做的理由。

罪惡與苦痛會盡量迴避公眾的注意,這是一種自然的本能:它們冀求自己的隱私,並且渴望孤獨、不受人打擾:甚至有時候,它們會先選好自己的墓地,讓自己與大多數居民長眠的教會墓地隔絕開來,彷彿要斷絕自己與人類這個大家族的情誼關係,並且(用華茲華斯先生感人的話語來說)希望藉此──

謙遜地表達出

一種懺悔的孤獨。

湯瑪士.德昆西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家。想像力豐富,並熱衷於幻想沉思。1803年,進入牛津大學,因牙痛而首次使用鴉片,此後養成習慣。1821年9月,他把自己對鴉片上癮的經歷寫成《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分兩次刊載於《倫敦雜誌》,在文藝圈造成轟動。圖文/暖暖書屋文化提供

總之,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利益著想,的確應該如此:我個人並不願意對這些有益的情感表現出輕蔑無視的態度,我也不想用行動或言語來削弱它們;但是,一方面,我的自我譴責並不算是一種認罪的自白,因此,另一方面,就算它是一個認罪的自白,這樣一個以付出沈重的代價所獲得的經驗紀錄,帶給其他人的利益與好處,或許可以(雖然是嚴重失衡的)對任何我上述提及的情感所造成的曲解與傷害做出一些補償,並且為這些違反常規的行為提出一些辯解。軟弱與苦痛並不必然意味著罪惡。它們是趨近或撤出罪惡的黑暗聯盟的陰影,這端賴於犯罪者所抱持的可能動機與願景,以及對已知或秘密的犯罪行為的姑息:一開始引誘犯罪的誘惑是否強烈難拒,以及抗拒犯罪的意志(無論是在行動上或是在精神上)是否到最後仍堅定如一。就我個人而言(沒有違背真相或是故作謙虛),我或許可以肯定地說,我的一生,整體看來就是一個哲學家的一生:從我出世以來,我便被塑造成一個智識的產物,而且智識曾經是我最熱切的追求以及最高度的樂趣,即使在我還是學童的時代便是如此。倘若服用鴉片是一種官能上的快感與享受,倘若我非得坦承我也曾經沈溺其中,而且還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我的記錄,那麼我還要說的是,我確實嘗試過抵抗那令人神魂顛倒的蠱惑,用我滿懷的宗教熱忱在掙扎搏鬥,直到最後終於完成這個到目前為止我從未聽聞有過其他人達成的成就──我掙脫了那幾乎是與鴉片的最後一道連結,那一道束縛著我、被詛咒的枷鎖。這種自我征服的經驗,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達到抵銷自我放縱的效果。我並非要藉此聲稱,就我的案例而言,這樣一種自我征服的經驗毫無爭議可言,我也歡迎任何人對我的自我放縱提出決疑論式的質疑,端賴是要將我的行為擴大解釋為以單純減輕痛苦為目的的行動,亦或侷限於諸如旨在獵取刺激與快感的行動。

因此,這是有罪的嗎?事實上,我並不認為如此;即便我承認有罪,也是基於我的告白行為也許能為鴉片吸食者帶來一些助益,而堅定我做出告白的決心。然而,這些鴉片吸食者究竟是誰?讀者們,我很遺憾必須向您說明,事實上這是一個人數相當龐大的圈子。數年前開始,我便非常確信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估算當時英國社會裡的一個小圈子(其所屬之人皆為天資聰穎或者出身高貴之人)中,我直接或者間接得知為鴉片吸食者的人:例如說,善於雄辯且仁慈親善的□□□〔威廉.威伯福斯〕、已故的卡萊爾教會首席司祭□□□〔艾薩克.米爾納博士〕、□□□〔厄斯金〕爵士、哲學家□□□閣下、某位已故的國務次長〔亨利.阿丁頓〕(他向我描述誘使他第一次使用鴉片時不可思議的感受,就和卡萊爾教會首席司祭說的話如出一轍,他說「他感受到彷彿有老鼠在啃咬與磨蝕他的胃壁一般」)、□□□〔塞繆爾.泰勒.柯立芝〕閣下,以及許多其他不見得比上述這些人不聞名、然而在此贅述卻顯乏味冗長的名人們,事實上都是這個圈子裡的人。現在,假使一個相對而言如此狹隘的小圈子裡,都可以提供如此大量的個案記錄(而且還只是在一個調查者所知範圍之內的紀錄)的話,人們自然可以由此推斷出,這個圈子的人其實在英國的全體國民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然而,我曾懷疑過這樣一種推斷的正確性,直到我開始獲悉某些關鍵的事實,讓我確信這樣的推斷並不是毫無根據。我可以提出以下兩點論據:一、有三位可敬的藥商,在距離倫敦市區有相當一段距離的偏遠地區,正好我最近剛從他們那裡購買了少量的鴉片,他們向我保證,業餘的鴉片吸食者(我可能會這樣稱呼他們)的人數,在此刻已是多到無可計算的程度;而且,要將這些因為習慣成癮而離不開鴉片的人,與那些抱著自殺的念頭購買鴉片、結果成天給自己引來麻煩與爭端的人區分開來,事實上是相當困難的。此一論據僅限於倫敦而已。但是,二、(此一論據可能會使讀者更感驚訝)數年前,在我行經曼徹斯特之時,有數間棉花工廠的老闆告訴我,他們的工人們以相當驚人的速度染上了常用鴉片的習慣;有多驚人?好比說,在週六的午後,數家藥商的櫃臺已經備妥了一喱、兩喱、或是三喱的藥丸,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常客們晚上必然會前來買貨。工人們染上常用鴉片的習慣,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們的低廉薪資,這在當時還無法讓他們縱情揮霍於麥酒或者烈酒上,也有人認為,倘若將薪資調升的話,工人們也許會戒掉常用鴉片的習慣;但是,我不太相信有人在品嚐過一次鴉片這種神聖的奢侈品之後,會再降格返回酒精那種粗野世俗的樂趣上。在我看來,下述的觀點是再自然也不過的:

過去未曾有過機會品嚐的人們,如今開始享用;

而已經懂得品嚐的人們,如今需求更多。於《倫敦雜誌》,在文藝圈造成轟動。

的確,即使是醫學作家──他們理應是鴉片的最大敵人──也不得不承認鴉片擁有的驚人魅力。因此,好比說,格林威治醫院的藥劑師奧思特(Awsiter),便在他的〈論鴉片之效力〉(Essay on the Effects of Opium,於一七六三年出版)一文中,試圖解釋米德並沒有明確充分地說明此一藥物的屬性、反作用等等,卻用了下述這般謎樣的術語(「φωναντα συνετοισι」[可是,對於身處此一奧秘中的人來說,這完全是明白易懂的])來表達他的看法:「也許他(米德)考慮讓一般民眾都能理解這樣一個就本質而言過於敏感複雜的議題;然而,一旦許多人獲知這樣的藥物,他們或許會無差別地使用它,並且因此降低了必要的恐懼與警戒心,這本該是防範他們前去體驗此一藥物之強大效力的重要機制,因為此一藥物之中,含有諸多不同的屬性,倘若這些屬性廣為人知的話,我們可能會養成使用的習慣,而且比土耳其人對鴉片有更高的需求」;奧思特接著補充道:「這樣一種知識普及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全面性的不幸與災難。」奧思特所下的結論,我並非全然同意其必然性;但是,正是在這樣的論點上,使得我有機會在為我的自白作結語之際表達我的想法,並且將我的自述中所欲表達的道德寓意,在這裡呈現給讀者。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倫敦 英國 暖暖書屋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如蝶翩翩》觀察龐大粉絲基礎 如何帶動改編韓劇討論度

別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閱讀風氣不彰,才更要開書店」:專訪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