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於貧困家庭記帳日記裡的關鍵線索,將如何翻轉貧困陷阱?

書名:《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
作者:戴芮.柯林斯、強納森.梅鐸、斯圖亞特.盧瑟福、奧蘭妲.魯斯芬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18日
書名:《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
作者:戴芮.柯林斯、強納森.梅鐸、斯圖亞特.盧瑟福、奧蘭妲.魯斯芬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18日

我們研究的家戶,雖然有幾家屬於赤貧等級,但沒有一家真的是「日光族」,立刻用掉所有的收入。此一研究發現值得關注,每人每日只能靠不到一美元活下去的社群,實際情形有可能不同於人們的想像。

文/戴芮.柯林斯、強納森.梅鐸、斯圖亞特.盧瑟福、奧蘭妲.魯斯芬

日常生活中的頭疼事

蘇畢爾(Subir)三十七歲那年受訪,他太太馬塔絲(Mumtaz)才二十九歲,但兩人的長子伊巴爾(Iqbal)少說也有十四歲。夫妻倆在伊巴爾的襁褓時期,來到孟加拉達卡。他們原本在孟加拉中部有一小塊田,但被氾濫的巨大恆河淹沒。他們後來又生了三個孩子,全是兒子,接著馬塔絲再度懷孕,在我們進行研究的那一年,她產下第五個兒子(馬塔絲告訴我們:「我不要再生了!」)。日復一日,蘇畢爾和馬塔絲努力靠每人每日一元活下去,有時甚至不到一元。他們一家與其他的日記家戶採取的策略,將是本章的主題。我們將帶大家看他們如何理財,以應付不穩定的低收入帶來的生活挑戰,捉襟見肘的情形,又是如何主宰著他們絕大部分的財務生活。

蘇畢爾與馬塔絲來到達卡時,幾乎身無分文。他們和處於相同情境的許多人一樣,在政府的土地上搭建房子,住進綽號是「火災貧民窟」(fire slum/pora bosti)的地區。那一帶太常失火,也因此被取了這樣的名字。蘇畢爾與馬塔絲用粗陋的木材搭起小屋,外頭包覆竹藤,屋頂是幾片鐵皮。至少他們不必付房租,水電費也很低:他們的浴室是地方上的抽水幫浦,上廁所靠NGO蓋的公廁。他們每個月繳幾分錢的電費,供電給屋內的一個燈泡。

理財對窮人家戶來講十分重要的原因,不只是收入金額低,也是因為收入不穩定的緣故,蘇畢爾與馬塔絲也一樣。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機構通常把心力放在解釋為什麼收入會那麼低、如何才能提升收入,然而,無法預期、起起伏伏的收入,也是窮人生活的重要面向。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認識的家庭所面臨的特殊挑戰,起因正是收入不穩定。

示意圖非本人。(圖/Unsplash)

低薪再加上無法確定是否有工作機會,導致蘇畢爾那樣的家庭,必須東拼西湊才能勉強維生,每一筆錢都得來不易、無法預測。蘇畢爾通常得費力踩租來的人力車,不過有一陣子幸運能開電動人力車,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賺二塊五,但他多數時候只能踩腳踏型的人力車。那是一份極度耗費體能的工作,只有最身強力壯的人,才有辦法天天上工。蘇畢爾和多數同齡人一樣,感到當車夫太耗力,一星期頂多能做四天。即便能上工,收入起起伏伏,要看天氣,還可能受政治抗爭影響、被警察騷擾,或是單純要看當天運氣好不好。

一年快結束時,蘇畢爾家十幾歲的兒子伊巴爾在成衣廠找到工作,月薪二十七元。伊巴爾原本就不曾固定上學,找到工廠工作後,放棄原本替貧民窟業者撿回收物的工作。十歲的弟弟沙勞丁(Salauddin)繼續撿破爛,運氣好的時候一個月賺六塊。老五出生後,媽媽馬塔絲再度當起女傭,一個月大約賺十元。先前寄宿在他們家的人,一個月付七塊,但嬰兒出生後就搬到別處。這個七口之家,全家人加起來的收入高峰,每天平均可達三.一五元;運氣不好時,一天則可能只有一.九元,屬於孟加拉樣本中較窮的一群人。

蘇畢爾和馬塔絲成天煩惱要如何靠不確定的收入流,過著穩定的家庭生活。他們大部分的時候成功了,永遠不曾乞討,但的確會跳過幾餐不吃,伙食的好壞也不一定。他們有時一天可吃到三次熱騰騰的飯菜,主要是吃米飯和扁豆,有時能吃到一點魚,甚至罕見的大餐會有牛肉,但通常一家人一天只吃兩餐,收入很拮据時只吃一餐。不管怎樣,他們至少每天都能吃到一點東西,這點要歸功給他們用聰明頭腦理財。

蘇畢爾與馬塔絲一家人能勉強支撐,部分原因是運用了財務工具,但他們最常用的辦法,並非窮人微型金融支持者所讚許的方法。舉例來說,我們追蹤蘇畢爾與馬塔絲的一年期間,他們不曾利用「微型貸款」來擴張小事業。沒錯,蘇畢爾要是能有自己的車,不再用租的,當司機的收入會增加,要是貸款,就能快點買車;然而,後文會再解釋,蘇畢爾有非常合理的選擇不買車的原因。外人看著他們夫婦的狀況時,有可能強調協助他們這種狀況的人儲蓄,累積大型資產,將是重要的作法。後面的章節會再提到,對貧窮家戶來講,長期的借貸與儲蓄確實重要。然而,對於我們研究的多數家庭來講,長期的財務目標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蘇畢爾與馬塔絲這樣的家庭,他們的儲貸主要是為了應付近在眼前的短期需求: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管理現金流。如果要能考量長期的大目標,前提是要有辦法處理迫在眉睫的需求;但是,政策制定者與主張提供窮人金融管道的人士,很少會去關注窮人如何能做到這件事。

像蘇畢爾與馬塔絲這樣的家庭,最基本的目標是確保天天都有東西吃,而不只是有收入進來的那幾天而已。第一章談過,我們研究的貧窮家戶積極運用財務工具,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窮,而窮歸窮,他們依舊會運用。蘇畢爾與馬塔絲在管理金錢時,最重視的是財務工具的彈性與方便程度,他們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提醒了我們金錢具備可交換性:錢能以各種方式分拆與合併。我們在總結的段落會提到,金融業者致力於改善服務貧窮家戶的方式時,若能認真考量用錢彈性的重要性,將帶來寬闊的視野。

示意圖非本人。(圖/Unsplash)

餘額小,現金流大

我們研究的家戶,雖然有幾家屬於赤貧等級,但沒有一家真的是「日光族」,立刻用掉所有的收入。此一研究發現值得關注,每人每日只能靠不到一美元活下去的社群,實際情形有可能不同於人們的想像。儘管如此,如果只看資產累積情形,將依舊觀察不到這種現象。財務日記中的家庭一如所料,僅擁有極少量的金融資產,年末的資產金額通常很小:孟加拉的中位數是六十八元,印度一百一十五元,南非四百七十二元。即便調整過不同國家的購買力差異,這樣的資產並不多,有可能讓人誤以為窮人家戶沒有太多的財務活動,但我們發現餘額數據沒說出太多一年之中所發生的事。財務日記經過特別設計,揭開窮人家戶的面紗,讓人看到每天、每星期發生的財務活動。

●本文摘選自之11月新書《走出貧窮:250個底層家庭日記揭示的解答與希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歷史大對決,誰說的才是事實?中美關係該如何轉變並且修復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