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但是更好》要有超強生產力,多元勝於能力

書名:《亂,但是更好:亂中取勝、即興發揮、攻其不備、創造機會》  
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7月25
書名:《亂,但是更好:亂中取勝、即興發揮、攻其不備、創造機會》
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7月25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哈福特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腦科學研究中發現:人一遇亂,大腦直覺反應就是盡快把混亂整理成我們熟知或任何讓人感到舒服的形式。但如此一來,反而更看不清事情真正樣貌,也因此錯失人生中的許多機會。

《亂,但是更好》舉出許多「亂有道理的」研究與實例,不僅解開現代人最迫切的焦慮,也幫助我們找到擁抱混亂的最有效方法,以及當對手發動混亂策略,又該如何反制。下次當你又想要「撥亂反正」,回到那個一切盡在掌控中的熟悉世界時,告訴自己:正視亂的優點,管它什麼調,跟上來就行了!(編按)

文/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我們大多數人都害怕不同意見,因為不同觀點常讓人感到混亂又尷尬。

密西根大學教授佩吉(Scott Page)專門研究複雜系統,他在《差異》(The Difference )一書中指出,從很多問題解決的脈絡來看,「多元勝過能力」。

如果你已找了四位傑出的統計學家來解決重大政策問題,要再找一位,那麼與其找最厲害的統計學家,不如找一位社會學家;如果你是網球選手,希望增強實力,和網球教練、營養學家和健身教練一起合作,要比請三位網球教練來得好。

認知差異能擦出創意的火花,矯正群體思考的迷思。佩吉說:「如果一個組織裡每個人都用同樣的方式思考,每個人都會卡在同一處。」要是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技巧不同,「就算一人卡住,還是可以藉由其他人的力量尋求突破。」

心理學家菲立普斯(Katherine Phillips)等人也設計一個團隊實驗,希望找出團隊成功的祕密,他們發現必須採納陌生人意見的團隊,解題率遠高於由好友組成的團隊。

除了看各組實際表現為何,這個實驗還有個驚人發現,研究人員進一步詢問這些小組成員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結果,成員包括陌生人的小組團隊明顯比較謹慎,不確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成員都是好友的團隊,他們對自己的答案顯得胸有成竹——但他們提出的答案卻是錯的。

差異本身就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就算是最聰明的一群人,面對複雜難解的問題也可能卡住。從新的觀點或用新的技能切入,即使觀點很瘋狂,技能不是最高超,卻能讓人解套。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那些想法不同、有不同經驗和訓練背景的人,甚至看起來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能帶來新鮮的觀點,或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都一樣,當觀點遭質疑,才會想得更多、更深入。

許多發明家、天才、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後來都領悟到「要不是那些混亂的刺激,人生恐怕就是一灘死水。」

(圖/Unsplash)

換一件事來做,不要被眼前挫折卡住

我們不免碰到困境,走入死巷,這時,最好改做其他事,轉換思緒。

哲學家齊克果以「輪耕」來比喻,一塊土地如果老是種同一種作物,土壤養分很快消耗殆盡,但採用輪耕法,栽種新作物,反而可增加土壤養分。我們的心靈也是。

心理學家伊杜生(Bernice Eiduson)和同事以40位男性科學家為研究對象,長期追蹤他們的工作方式。在二十年間,有些科學家逐漸邁向生涯巔峰:這40位科學家中有4人後來成為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兩位是全世界公認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家,另有幾位是國家科學院院士,其餘的則乏善可陳,沒有亮眼表現。

這項研究企圖找出成功模式:一個科學家在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能一再突破研究瓶頸,不斷發表重要研究結果的關鍵因素為何?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頂尖科學家有個共通點:他們不會獨沽一味,只鑽研一個題目,而是同時研究好幾個題目。一個題目有了初步成果之後,就去研究另一個題目,然後再回到原來的題目,就這樣不時轉換。

創意的敵人是無聊,機警才是創意的朋友。當你踏進一個陌生的境地,自然會全神貫注,步步為營,機警應變。

不只伊杜生的研究有這樣的結論,她的同事也發現科學史上有兩種天才,一種是長期皆有出色表現的科學家,例如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另一種則有如曇花一現,像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華生和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

第一種天才悠遊於多個領域,經常變換研究題目;另一種天才則否。

致力於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家索耶(Keith Sawyer)和提出「心流經驗」的齊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們找來將近100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奇才,深入研究他們的工作習慣,也有相同的發現,這些創造力豐沛的奇才,每一位都是一心多用的專家。

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進行好幾項工作,不斷展現豐沛的創造力,要他只專心做一件事,豈不是太可惜?

最有創造力的工作方式

美國偉大編舞家夏普(Twyla Tharp)提出一個好方法。過去五十年來,她獲得無數獎項。她善於跨界,舞作運用的音樂類型更是五花八門。在忙碌的創作和演出行程中,她還能擠出時間,寫出三本書。

(圖/Unsplash)

夏普說:「你什麼都得做,為什麼要把某些事情排除?」

為了激發靈感,她為每一個工作計畫準備了一個箱子,把隨手記錄的紙條、錄影帶、表演節目單、書、雜誌文章等東西統統丟進去。如果一個箱子不夠,那就再加一個。萬一有項工作卡住,很簡單,就是把箱子的東西一樣一樣翻找出來看。她寫道:

「這樣的箱子讓我覺得我的心和工作計畫是相連的。這些箱子就是我的土壤,即使是次要工作也是。箱子上用黑色、粗大的字體寫的計畫名稱提醒我,我曾經有個點子,也許很快就能付諸實行。最重要的是,這些箱子讓我覺得很安心,不必擔心我會忘記。對創意人來說,最大的恐懼就是你沒把絕妙的點子放在一個妥善的地方,最後就不見了。我不必擔心這點。我知道我的點子在哪裡。」

我也有一個類似的做法。我在辦公室牆上釘了一塊金屬板子,上面貼滿用磁鐵吸附的小卡片。每一張卡片上面都寫了一項工作,有些比較費事,可能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我提筆的這一刻,我的板子上貼有十五項以上的工作。

看來,我可能要忙得暈頭轉向,解決方式其實很簡單:我會把三項最重要的工作貼在板子上方,任意擇一進行。其他貼在板子中間和下方的,都是次要工作。我不必擔心會忘了做什麼,所有要做的事,都在板子上。這些工作不會讓我有壓力,也不會讓我分心,在工作過程中,有些絕妙的點子說不定已悄悄在我的潛意識滋生。

你可以用箱子或是可吸附卡片的板子來管理多個計畫。很多點子可以安全儲存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在靈感的刺激下顯現出來。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亂,但是更好:亂中取勝、即興發揮、攻其不備、創造機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文化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做好5件事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