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解答愛的問題──《愛的藝術》推薦序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 埃里希.佛洛姆( Erich Fromm)
出版社: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時間:2021年9月29日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 埃里希.佛洛姆( Erich Fromm)
出版社: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時間:2021年9月29日

文/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在一次談到伴侶之愛、不安全感與焦慮的講座時,有學員問我:

「如果我能夠愛自己、也能給自己安全感了,那麼,我為什麼還需要另一半?」

我想這或許是許多人放在心裡的問題:

「當我把自己過得很好,我為什麼還需要另外一個人?他的出現,難道不是為了彌補我內心不足的部分嗎?」

就像有句話說:我們尋尋覓覓,都在找尋曾經失落的另一半,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找到另一半、感覺對方是「對的那個人」,感受內心很重要的一塊被填補、甚至感覺到「天地化為零」,是許多人對愛情的印象。

但在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原本以為對的那個人,似乎哪裡不對,於是我們痛苦、掙扎、爭吵,然後離開,再去找對的那一塊拼圖。

彷彿找到這個人,就可以填補我們生命的缺口,完整我們這個人。

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愛?而愛,究竟是什麼樣子?

對我們而言,愛在我們生命中,又扮演了什麼意義?

怎麼「愛」,才能真正完整生命與另一個人的人生?而不會成為束縛與壓力?

所有關於「愛」的問題,幾乎都能在這本書獲得解答:《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是繼《逃避自由》一書外,佛洛姆非常廣為人知的一本經典。對於愛,佛洛姆認為這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意思,是必須學習理論、加以實踐,以及將這門藝術做為「終極關懷」—也就是一輩子的理解、深入思考與執行。

為此,佛洛姆先探討了:「為什麼人類這麼需要愛?」他從「分離感」討論起:

當我們被拋到了這個世界,面對一切的未知與不可控制,感受自己與世界的分離,對生命的焦慮感也因應而生,於是我們會希望找到很多方法,去解決這個分離感,以感受「合一」的安全感、安撫焦慮。

與一般的精神分析學家最大的不同是,佛洛姆具有社會經濟學的背景,這使得他會以更為宏觀的角度切入,了解人類對於愛的期盼與匱乏,是源自於哪裡,而又會用什麼方法去解決。

於是,他討論了許多很重要的概念,因篇幅限制,我在此節錄四點:

一、對於愛,很多人在意的是「被愛」,而非如何「愛人」。如此,我們會將重點放在「怎麼讓自己變得可愛」;對於「愛人」的技能沒有培養,使得我們會更重視「愛的對象」,認為只要「挑對了人」,愛就會無止境地一直存在。

但在「挑對了人」的思考上,受到商業、資本主義與消費換取幸福感的意識形態影響,我們卻又以「社會交換」的態度,去選擇自己「愛的對象」:夠漂亮、夠有錢、成就夠好、或是有足夠的外在條件等等。

在這種「等值交換」的概念下,「愛」,可說是奢侈而又稀罕的東西。

於是我們渴望愛,但我們的選擇,卻又讓愛離我們更遠。

二、愛的重點,在於「給予」。給予並非犧牲,而是能力的展現。我願意給予我所有的能力,去豐富你的生命,而又會因為這個「給予」得到一些反饋,這些反饋又豐富了我。於是,愛就在這中間滋生茁壯。

三、愛包含四個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在這四個元素中,佛洛姆花許多時間去定義、討論這四個元素如何緊緊相扣,缺一不可。在他清楚的說明中,我們才有機會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想像與概念,越來越了解:愛,是怎麼存在於我們彼此之間。

四、愛,不只是愛別人,也是愛著自己。將自己當成一個人類,對自己照顧、負責任、尊重與了解。我們在這些愛中滿足,才不會找尋可以利用的人,用他來滿足自我的匱乏與需求。當愛變成了依賴、剝奪與利用,那麼,壓力與痛苦也隨之而來。

佛洛姆的這些內容,和我在我的著作中所分享的概念相當類似,但卻又更加全面深入,我從中也獲得許多助益,有許多文字,更是重複推敲。且此次所推出的《愛的藝術》繁中版,除了《愛的藝術》原本的內容外,還有三篇附錄文章,收錄了佛洛姆生前助理側寫他、有誰影響佛洛姆撰寫本書,以及佛洛姆書信的摘錄,希望讓讀者更了解佛洛姆的思想。

《愛的藝術》,一本談愛的經典著作,誠懇將此書推薦給大家。

●本文摘選自木馬文化於9月29日出版新書《愛的藝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愛情 木馬文化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博士離開學術研究能做什麼?需跳脫自身「條件超標」陷阱

受真實故事啟發!孩子目睹「爸爸殺了媽媽」如何從創傷走出來?

人生沒有最好的季節 讓一切變好的只有專注在眼前的心念

保持湯汁清澈的秘訣 豆皮烏龍麵烹調的關鍵在於分開處理食材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