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源始》演化與地理分布之間的奧妙

書名:《物種源始》
作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3月11日
書名:《物種源始》
作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3月11日

《物種源始》甫一出版便飽受關注與批評,然而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本書和達爾文的思想被不斷地引用、延伸甚至濫用,而如「適者生存」的延伸解讀甚至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仍影響深遠。

《物種源始》作為一本家喻戶曉的科學經典,很多人都對自然選擇、共同祖先、演化樹等書中的一些概念耳熟能詳,真正能夠讀完全本的人卻屈指可數。另外,目前大多數中文譯本,都是採用夾雜辯論回應的第六版來翻譯。我們選定牛津大學出版社僅經修訂的第二版,完整重現達爾文當初的理論精髓,而不受到後續時代的干擾。以這個版本為基礎,再加上達爾文在第三版後加入的簡史,希望能更忠實的呈現《物種源始》與更真實的達爾文。(編按)

文/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演化與地理分布之間的奧妙

  現今的分布不是物理條件的差異所能解釋—屏障的重要性—同一大陸的生物的親緣關係—創造的中心—由於氣候的變化、陸地水平的變化,以及偶然方式的擴散方法—在冰期中與世界共同擴張的擴散。

  當我們思考地球表面的生物分布時,令我們印象至深的頭一件奇妙事實便是:依據氣候以及其他物理條件,既不能解釋各個區域間生物的相似性,也不能解釋其非相似性。近來,幾乎每一個研究這一論題的作者,均得出了這種結論。但就美洲的情形,便幾乎足以證明其正確性了。因為倘若除了北極周圍幾乎是連續的北部地域之外,所有的作者均會同意:地理分布上最基本的分界之一,是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的分界。然而,如果我們在美洲的廣袤大陸上旅行,從美國的中部到其最南端,我們會遭遇多樣的物理條件:潮濕的地區、乾燥的沙漠、巍巍的高山、草原、森林、沼澤、湖泊以及大河,處於幾乎各種各樣的溫度之下。舊大陸幾乎沒有一種氣候或外界條件,不能與新大陸相平行——至少有著同一物種一般所需的密切的平行,因為一群生物僅局限在很小的、其條件只是稍微特殊的區域裡,這一現象十分罕見。譬如,可以舉出舊大陸裡有些小塊區域比新大陸的任何地方都熱的例子,然而這些地方並不是棲居著一個特殊的動物群或植物群。儘管舊大陸與新大陸在各種條件上有此種平行現象,可它們的生物是何其不同啊!

  在南半球,如果我們將處於緯度二十五度與三十五度之間的、南非以及南美西部的大片陸地加以比較,我們將發現,一些地方在所有條件上都極為相似,但要指出比它們之間更為不同的三個動物群和植物群,恐怕不可能。再來,我們把南美的南緯三十五度以南的生物與二十五度以北的生物加以比較,兩地的生物棲居是在相當不同的氣候下,然而它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比其與氣候幾近相同的澳洲或的生物之間的關係,卻更加密切。與海生生物相關的類似事實,也可舉出一些。

(圖/Unsplash)

  在我們進行總體回顧時,令我們印象深刻的第二件奇妙事實則是,任何種類的屏障,或阻礙自由遷徙的障礙,都與各個不同區域生物的差異,有密切而重要的關係。從新、舊兩個大陸幾乎所有陸生生物的巨大差異中,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只有它們的北部是個例外,那裡的陸地幾乎都相連,而且只要氣候稍有變化,北溫帶的類型或許是可以自由遷徙的,正像那裡現今嚴格的北極生物能自由遷徙一樣。在同緯度下的澳洲、非洲和南美生物之間的重大差異中,我們看到了同樣的事實,因為這些地域的相互隔離幾乎已達極致。在每一個大陸上,我們也看到同樣的事實。在巍峨而連續的山脈、廣袤的沙漠,有時甚至是大河的兩邊,我們發現不同的生物,儘管因山脈、沙漠等並不像隔離大陸的海洋那樣不可逾越,抑或不及海洋持續得那樣久遠,故其生物之間的差異程度,也遠不及不同大陸上生物之間所特有的差異。

  再看海洋,我們發現同樣的法則。沒有哪兩個海洋動物群,較之中南美的東、西海岸的更為不同了,兩者之間幾乎連一種共同的魚、貝類或蟹都沒有。然而這些奇妙動物群,僅被一狹窄但不可逾越的巴拿馬地峽所隔。美洲海岸的西側是廣闊無垠的海洋,沒有一個可供遷徙者駐足的島嶼,在這裡我們見到另一類屏障,一旦越過此處,我們在太平洋的東部諸島便遇到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動物群。此處這三個海洋動物群,向北、向南廣闊分布,彼此的平行線相距不是太遠,具有相應可比的氣候。但是,由於彼此間被不可逾越的陸地或大海這樣的屏障所分隔,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從太平洋熱帶的東部諸島進而西行,我們不再會遇到不可逾越的屏障,而是有無數可以駐足的島嶼或是連續的海岸,直到歷經半個地球的旅程後,我們抵達非洲海岸,在如此廣闊的空間裡,我們不會再遇到界限分明、截然不同的海洋動物群了。儘管在上述美洲東部、美洲西部和太平洋東部諸島的三個相距很近的動物群中,幾乎沒有一種貝類、蟹或魚是共有的,卻有很多魚類從太平洋分布到印度洋,而且處於幾乎完全相反的子午線上的太平洋東部諸島與非洲東部海岸,也有很多共同的貝類。

  第三件奇妙的事實,部分已經包括在上面的陳述之中,是同一大陸上或同一海洋裡的生物的親緣關係,儘管物種本身在不同地點與不同場所是有區別的。此乃最廣泛的普遍性法則,每一大陸都提供了無數實例。然而,當博物學家旅行時,絕不會對下述情形視若無睹:譬如從北到南,物種雖不同但其親緣關係顯然相近的生物類群,彼此之間逐次更替。他會聽到親緣關係密切但種類不同的鳥兒,其鳴聲幾近相似,他會看到它們的巢構築形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巢中卵的顏色亦復如此。在麥哲倫海峽附近的平原上,棲居著美洲鴕鳥的一個種,而在北面的拉普拉他平原上,則棲居著該屬的另一個種,但沒有像同緯度下非洲和澳洲那樣的真正鴕鳥或鴯鶓(emu)。在同一拉普拉他平原上,我們看到刺鼠(agouti)和絨鼠(bizcacha),這些動物與我們的野兔和家兔的習性幾近相同,並屬於齧齒類的同一個目,但是它們明顯呈現著美洲型的構造。我們登上科迪勒拉山脈巍峨的山峰,發現了絨鼠的一個高山種;我們向水中看去,卻不見海狸或麝鼠,但能見到美洲型的齧齒類河鼠(coypu)和水豚。其他例子不勝枚舉。倘若我們觀察一下遠離美洲海岸的島嶼,無論其地質構造可能會有多大的不同,但棲居在那裡的生物在本質上均屬美洲型式的,哪怕它們可能全都是特殊的物種。誠如前一章所示,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過去的時代,我們發現當時在美洲的大陸上和海洋裡到處可見的,也都是美洲類型的生物。從這些事實中,我們窺見某種深層的有機聯繫,貫穿於空間和時間、遍及水域與陸地的同一地域,並且與物理條件無關。如果一位博物學家不去深究這一聯繫究竟為何,那麼,他必然是了無好奇之心。

鴕鳥(圖/Unsplash)

●本文摘自 社 出版之《物種源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非洲 澳洲 貓頭鷹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LOG IN 台南/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偷得半日閒

「咖啡界Apple」藍瓶咖啡如何從實體店跨進電商?維持殷勤待客為第一準則

清醒身體卻動不了 被鬼壓床?醫師教你如何自處

這輩子賺多少錢才夠?三步驟搞定主動收入,做想做的事還能賺到錢!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