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門神圖錄》紀錄臺灣門神演變史,以及宮廟建築藝術!

書名:《台灣門神圖錄》 
作者:康鍩錫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8月7日
書名:《台灣門神圖錄》
作者:康鍩錫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8月7日

在傳統社會,門神是代表宮廟顏面的大工程。廟方挹注重資禮聘博學通才的畫師,有時耗費數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成品通常工筆細繪,色彩繁複,並在門神所持器柄上落款以示負責,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台灣門神圖錄》本書作者康鍩錫曾隸屬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工作團隊,深耕台灣廟宇建築藝術近40年。他詳實的田野調查不只包括台灣本島,更包含了門神在金門、馬祖等外島的各自演變,並獨家收錄40組台灣史上曾經存在,但因損毀、重塗、成為私人收藏等原因,如今已不能得見的珍貴歷史影像,令讀者得以全覽這些曇花一現的門神傑作。

本書透過質樸趣味的文字、精美的圖片,詳細記錄所有門神種類、所在宮廟及位置、畫師、年代、尺寸等重要研究資訊,是研究台灣藝術文化獨一無二的重要工具書。(編按)

文/康鍩錫

千變萬化的門神

《山海經》記載,在滄海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桃樹的東北邊是萬鬼出入的鬼門,而神荼和鬱壘,正是管理萬鬼的神。

神荼和鬱壘手拿葦草編成的繩索,立於桃樹下,若有鬼魂膽敢趁夜外出為非作歹,立即就會被他們拘提綑綁,拿去餵食白虎,眾鬼神均懼怕他倆。於是,黃帝遂作禮,立大桃人,

在門戶上畫其像以驅逐凶煞。後民間廣為流傳至今,可獲辟邪祛鬼、閤家平安之效。

其實門神原本是沒有形象的神明,從殷商時代的人在門上繪畫老虎避邪開始﹐一直到元代,大將軍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組合才在民間廣為流傳,而神荼和鬱壘則是從漢代開始廣為人知的門神搭檔之一,這些門神威武神勇的身姿除了在家家戶戶的門上也常駐在人們心中。

然而,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日,除了過年期間大家還會記得在大門貼上門神外,對於門上貼上的這兩位門神大概所知不多,因此大抵很多人也不曉得除了神荼和鬱壘兩位門神外,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門神也變化出萬千樣貌。

「門」作為房屋牆垣出入處所設,門有界定空間、過濾訪客、防禦等功能,同時也具備身分地位與禮俗的象徵意義。

人類早期對自然萬物充滿敬畏之心,認為神靈存在各種事物裡,因此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守護居住安全的門戶,當然也讓人崇拜。「戶是人之出入,戶則有神」,為感謝守護之勞,並祈求平安順利,門神的祭拜遂由此產生。

門神是中國民間最流行的神祇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諸神中最為凸出。殷代天子有祭五祀之典,即祭祀「門、戶、井、燈、土地」等五神,多於秋季由天子、諸侯、大夫舉行祭祀禮。由於祭祀行為的產生,便賦予了門神形象化及人格化。

早期門神是沒有形象的,但在宗教中卻居於有咒術性的部位。殷商時代的人崇奉鬼神,會在門上畫老虎以嚇阻鬼魅魍魎;漢代就不只畫老虎了,也畫成慶、荊軻、神荼、鬱壘……等英雄人物;到了南北朝又有「雞王鎮宅」取代門神。唐朝時受東傳影響,故門神多以佛教人物為主;南宋李嵩的〈歲朝圖〉所描繪的門神已有文武之別,王公貴族也拿金箔來裝飾門神;直到元代,以秦叔寶與尉遲恭作為門神,才在民間廣為流傳。

門神經過千餘年的演變後,種類也增加了,城門、衙門、寺廟門、院門、宅門、廳門、房門等都各有門神。佛教、道教也分別有各自認定的教派門神,甚至有男門神、女門神、武門神、文門神、太監、孩童……等不一而足的門神。手上所持的器物也變化多端,從降魔驅邪、捉妖除怪,到加官晉爵、招財進寶、百子千孫……等應有盡有,已成為門的一種新裝飾藝術,也是廟宇主神或屋主身分地位的表徵。

「門戶」為傳統古建築重要設置,門神聳立於寺廟或宅第大門。宅第通常把門神貼在門扇上,寺廟大門則以豐富的色彩結合精湛的繪畫技巧,直接繪製門神於門扇上,不僅可裝飾美化,更可保護木板。門神造型在傳統中力求變化,每件仿如藝術品,幾乎無法找出相同的圖像,也全都是畫師以自己的才華創造出來的。台灣的門神彩繪較趨向於民俗趣味性,尤其是寺廟的門神彩繪,畫師無論心情或態度,均不敢有所懈怠,視門神彩繪為代表寺廟顏面的重大工程。由於門神彩繪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寺廟的神聖崇高,當然也連帶影響畫師的社會地位。

●本文摘自 社 出版之《台灣門神圖錄》導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佛教 貓頭鷹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歷史大對決,誰說的才是事實?中美關係該如何轉變並且修復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