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好政治的代價──被十萬比特幣懸賞人頭的模範市長霍爾斯坦

雅典郊區的敘利亞難民營。(圖/Unsplash)
雅典郊區的敘利亞難民營。(圖/Unsplash)

當假訊息、農場文經過漸趨成熟的「真相製造」產業鏈,以新聞、資訊的形式呈現在你我眼前,有多少人能夠辨別真假?這些半真似假的事實對你我的認知造成什麼影響?網路、社群風行的今日,政治、經濟、金融等各種領域內,假新聞、另類事實正在對你我進行一場有目的性的認知作戰。

《真相製造》本書作者劉致昕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編按)

文/劉致昕

從歡迎變成恐懼,德國人對於的心理轉折

相較第一線居民的快速反應,二○一三、一四年,難民議題根本登不上德國主流政治議程,大部分來自非洲、中東地區的難民,即使湧向歐洲,也停留在南歐的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政治人物深諳這些非洲、伊斯蘭背景的難民背後代表的政治風險,即使人道組織再三發出警告,難民議題仍進不了德國政治的優先處理名單。像霍爾斯坦這般積極處理難民融入議題的政治人物,是異類,他只能試著和其他德國市長、希臘的地方官員組成合作聯盟,交換彼此的需求跟經驗,「我們要回饋給上級的決策者,看大家(歐盟、德國、希臘)該怎麼合作,否則希臘撐不住。」

歐盟處理難民議題的政治意志,遲遲等到敘利亞男童屍體趴在希臘海灘的照片,才真正浮現。

「照片實在太驚人,那種景象竟然出現在歐洲,那種畫面是你不想傳給下一代的,這是歐洲殘酷的一面,我覺得做為政治人物,雖然只是一萬七千人的市長,與歐盟這麼遙遠,但我是有責任的。」這份責任感,也與霍爾斯坦的德國國籍有關,「難民的社會融合是西德過去三十年都在做的事情,一波、一波的不斷來到,這是我們本來就在做的,只是數量從來沒這麼多。」接收難民是本來就在做的事,這是事實,卻極少從德國政治人物口中聽見。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與難民並不陌生,許多人為了躲避戰火逃往國外,甚至敘利亞也曾接收過德國難民。冷戰之後,德國一分為二,人們開始在自己的國家內當難民,東德人在發現經濟無法持續、人權迫害愈加嚴重後,想方設法以難民身分逃往西德。當初共產東德之所以建立一百多公里的柏林圍牆將西柏林完整圍起,就是為阻擋東德民眾投奔自由。這些德國人共同擁有的歷史經驗,應該更能對難民同理,但為什麼演變至今,談到難民卻避之唯恐不及呢?

霍爾斯坦回憶,在政治口水投向難民議題前,在阿爾特納市市議會裡不分左右、顏色的各政黨,是以再平常不過的口氣、就事論事地討論難民議題的解方的,這讓他們有機會協助難民成功融入,逆轉小鎮人口老化的趨勢。長年來,阿爾特納的學校、醫院、商店一直關,公車班次愈來愈少,若不是有難民成為新住民,最後一間幼兒園也要關了。霍爾斯坦因此向其他城市推廣「阿爾特納模式」,並爭取更多難民配額。他想,一萬七千人的市鎮如果能成功幫助超過百位難民融入當地,人口八千萬的德國如果有更多地方展開這樣的嘗試,造福更多新住民與德國總體發展的機會必定存在。可惜,其他地方政府、聯邦政府不是不信,就是因為官僚體制的僵化擋下了霍爾斯坦的建言。二○一五年,因為遲遲無法引進更多難民,霍爾斯坦甚至受到市議會責難。

二○一五年夏天後,霍爾斯坦所代表的德國社會包容力,卻經歷了致命轉變。東歐、南歐國家不堪負荷,一路把難民隊伍送往德國國門,加上德國國內的人道壓力,讓德國總理梅克爾半被迫宣示,德國將繼續人權價值的立國精神、貫徹歐盟的邊界政策,不會關起德國國界,將盡可能接收需要協助的難民。隨後,光是一五年,德國就有百萬難民湧入、有近九十萬人提出難民申請,受考驗的不只是德國陳舊的行政系統和硬體設施,更包括民眾的心理。德國社會在一個夏天內,對難民從歡迎變成恐懼。一五年十月,我在德國,看見在零下氣溫中難民們因不堪一週、一個月的排隊而跳樓自殺,也看見一起德國女童失蹤案,快速捲起對難民的敵意浪潮(此案後證明為德國籍嫌犯所為),在網路上,極右派建立數位地圖,標明即將成為難民收容所的地址,並搭配難民就是恐怖分子、他們是來吃垮德國等不實資訊與論述,讓恨意與恐懼先於難民在德國國境散布,收容所都還沒開張,就被破壞。

二○一五年至一六年的跨年夜,決定性的事件發生。科隆火車站發生大規模性侵,主要為移民背景者在跨年夜近乎占領式地在火車站建築內,隨機性侵路過女性,加上警方的遲緩和無能反應,造成大規模傷害,種下人們對難民及體制的不信任。整個社會的風向不再樂觀,加上一六年歐洲多起由伊斯蘭國恐怖分子發起的恐攻,每次攻擊後,極右派和AfD再狂發不實資訊,一路順風收割,收穫茁壯至今。

難民議題從此不再是當初市議會裡人們看著數字、就事論事的議題,數字背後,是國民的情緒及對體制的信任問題。「我記得很清楚,兩個難民家庭在我休假前來到阿爾特納,他們來我辦公室時,我還告訴他們,他們住的是很好的街區。」霍爾斯坦回憶二○一五年十一月,火如何燒向阿爾特納,「隔天,我在假期中收到消息,兩個難民家庭的家都被放火了。」調查結果說明,兩名縱火嫌犯被社群網站激化採取行動, 他們的手機裡有希特勒的照片,「我沒看過人們這樣叫囂,」那是霍爾斯坦首次看見,自己認為的典範之舉,在另一些人的世界裡卻是罪行。

阿爾特納陷入困境,提出增加收容難民名額的申請該繼續嗎?投入官方、民間心力的跨部門計畫,各方意見是否如初?霍爾斯坦說明當時他堅持繼續推動社會融合的理由:「我覺得政治人物必須堅定,因為人心總是不定,這是我們的責任(堅持執行對的政策),民眾的權利和角色,則是透過民主制度監督我們,或是下次就不投給我們。」「民眾有權利要你停止,但你也有責任帶領人們走過不確定、實踐所承諾的政策。」

霍爾斯坦不是第一次推行不討喜的政策。過去,因為人口老化、減少,他為了維持財政健康,關閉兩間學校、一間市政廳的酒吧、減少公務員的數量,還犯大忌地減少對老人運動社團過多的財政補貼。其中,酒吧一事惹來三千五百個民眾連署要市長收回政策。霍爾斯坦細數自己不受歡迎的事蹟,「他們每五年有一次機會,不喜歡我就不要選我,我只是想在這小小的鎮上改變一些事情,我只想在鏡子看見的我,是我能夠認同的那個人,我必須是能抬頭挺胸走路的自己啊!」一九九四年是霍爾斯坦第一次參選,以五十票之差落選後,一九九九年他再被基督教民主黨推為代表,以五八%的得票率意外當選,二○一四年,他拿下六九%得票。

雖然得票數一直上升,但他說政治不該看民調做事,政治家是「有脊椎」(有原則之意)的人,真正好的政治是不同意見的黨派能互相溝通,贏取大眾的信任,而後為大眾而服務。「對政治人物來說,你就是得把你的頭放在桌上,選民不滿意就可以殺了你,這就是現實!」他所指的是民主中的可責性概念,只是我注意到他不時撫摸頸上的疤,用「殺」這個字,對霍爾斯坦來說,絕不是誇張。

兩年前,他從市議會開會完,如往常一般,前往土耳其餐廳吃飯。嫌犯直接衝進土耳其餐廳,看見霍爾斯坦就問「你是市長嗎?」正在跟老闆聊天的霍爾斯坦知道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但他不知道對方背包裡有一支三十公分的利刃。

作者:《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作者: 劉致昕
出版社:春山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6月25日

「我要殺了你!就是你讓我挨渴,你讓我沒有水喝!」他拿刀向霍爾斯坦劃去,躲不開的霍爾斯坦決心迎戰,兩人扭打起來,但霍爾斯坦並沒有成功奪走刀子,他的脖子還是被刀重重刺傷,傷口離大動脈只差一公分,若不是土耳其老闆及時相救,霍爾斯坦可能就無法親口告訴我這個故事了。

調查報告稱,凶手有心理問題、婚姻糾紛,又因付不出水費而被停水,同時在社群網站上,被大量AfD宣傳給洗腦,他在攻擊霍爾斯坦時大喊:「你不給我水喝,卻讓兩百個難民來拿錢」,這正是假新聞的內容,阿爾特納真實的難民配額只有一百出頭。

半年後,凶手就被假釋,霍爾斯坦每天跑步、騎腳踏車上班,偶爾還會遇見他。

我問擁有三個小孩的霍爾斯坦,做為地方官員,他大可以被動式地按照聯邦、邦政府的政策行事即可,為什麼明知有風險,卻仍繼續推行難民融入的政策?家人對此沒有任何微詞嗎?

包括他的家人、他身邊的市府工作人員,以及他自己,都仍持續收到死亡威脅,每次這個小鎮獲獎、霍爾斯坦被表揚,死亡威脅就更多一些,網路上有一則貼文,用十萬比特幣懸賞霍爾斯坦人頭,要他活不到二○二○年。

「他(嫌犯)不是唯一一個極端分子,我也不會是唯一一個受害者,我停下,或是他消失,不會解決問題。」霍爾斯坦表示,二○一七年,全德國有一半的地方首長收到死亡威脅,「我如果停止,他們就達到目的了。我要用我的故事,告訴這個社會什麼是應該做的事。」霍爾斯坦說。

●本文摘自 /時報出版 之《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延伸閱讀:

專訪劉致昕《真相製造》:假新聞的仇恨操弄可以化解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閱讀風向球 春山出版 難民 德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歷史大對決,誰說的才是事實?中美關係該如何轉變並且修復

從《如蝶翩翩》觀察龐大粉絲基礎 如何帶動改編韓劇討論度

別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