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具有社交技巧?從嬰孩模仿行為談自由意志

書名:《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作者: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7月8日
書名:《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作者: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7月8日

我們每天從起床開始就要做出很多決定:今天要穿什麼、午餐要吃什麼,左思右想才做出決定。但是我們每天的選擇,真的是自己決定的嗎?從微觀來看,大腦就是一個神經的網路集結,由電脈衝接收外界訊息、驅動身體功能還有思考。但是思考的過程,會不會只是隨機的神經衝動?會不會我們以為的自由意志根本就是一個奠基在反射動作與其他無意識行動下的幻覺?

本書涵蓋神經科學、心理學,甚至探討了腦科學所涉及的道德與法律層面。跟著大師的思考脈絡探尋「自由意志」與現代社會的關係,真正理解「自由意志」所代表的意義。(編按)

人與生俱有技巧?

文/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如果你抱起一個嬰孩,對她吐舌頭,到了最後她也會對你吐舌頭,彷彿你們兩人正在進行不錯的小小社交互動。

她的行為不是學習而來的,她彷彿是自動地模仿你的動作,因此看起來像是和你有社交互動。你可能不覺得這是高等級的溝通,但也許這其實就是。這件事發生時,寶寶已經看著你一段時間,認出你是可以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你是一個活的物體,而不是一盞燈),看見你的舌頭,體認到她自己也有舌頭,從她自己能控制的肌肉當中,找出哪一條肌肉是舌頭,然後跟著伸出舌頭!她只是個寶寶啊!她怎麼知道舌頭是舌頭?或者她真的知道這是舌頭嗎?她怎麼知道如何使用負責舌頭的神經系統,並且讓它移動?為什麼她要花精神這麼做?

(圖/Unsplash)

寶寶透過模仿開始進入社交世界。他們知道自己就像其他人一樣,而且會模仿人類,而非物體的行動。這是因為人腦有負責辨識生物動作以及非生物物體動作的特定神經迴路,還有特定的迴路可以辨識臉孔和臉部運動。在寶寶能坐起來、控制她的頭、開始說話之前,她沒什麼能力讓自己進入社交世界,和他人形成連結,但是她能模仿。當你抱著一個寶寶,在社交世界裡連結你們兩個的就是模仿的動作。她不會像一團鉛塊那樣躺在一邊,而是會用你能與她產生連結的方式回應你。

在上一章裡,我最後提到責任感來自社交互動,而且心智會限制大腦。我們現在要看的是我們如何讓社交動態與個人選擇結合,如何藉由了解他人的企圖、情緒、目標讓自己生存,並了解社交過程如何限制個人心智。對美國人來說,想到個體會受到社交過程的限制就覺得挺討厭的,畢竟我們這個國家非常重視粗獷的個體性,曾告訴整個世代的人要依照自己的想法行動,口號是:「開拓西部,年輕人,開拓西部!」還將獨行俠般的牛仔視為偶像。當有人告訴亨利.:「福特先生,有一個叫做林白的人駕駛飛機飛越了大西洋。」他回答:「這不算什麼,等一整個委員會的人飛越過大西洋後再跟我報告。」我們的個人主義思維,深深影響了我們在研究人類和大腦功能時的方式還有關注焦點。因此我們很了解個人心理學,但我們現在才開始要了解社交互動對神經科學的影響。

標準配備:天生就是要社交

其實我們天生就準備好進行社交互動了。很多社交能力都是在寶寶工廠裡就裝配好的。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好處當然是它們不需要經過學習,會即刻發揮作用,這和所有需要學習的生存技巧是相反的。普瑞馬克和他的妹妹安,對直覺社交技巧的研究讓一切如滾雪球般展開(或者說是三角形般地展開)。他們一開始是想知道幼兒是否有任何社交概念,因為在一九四○年代早期,研究者就已經知道人看到幾何形狀以有企圖或目的導向的行為方式移動(以動物會移動的方式移動)的影片時,會賦予這些幾何圖形欲望與企圖,而普瑞馬克兄妹證明,就算是十到十四個月大的嬰孩,看到物體似乎表現出自主性並且朝目標行動時,也會自動化地解譯為該物體具有目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會賦予有個別企圖的物體正面或負面的價值。後來海琳、薇恩、布魯姆延伸了這個研究,顯示就算是六到十個月大的嬰孩,也會依照他人的社交行為來評斷他們。這些嬰孩看了一段影片,裡面有一個有眼睛的三角形試圖攀登上一座山丘,而有一個圓圈會幫助它,一個四方形會阻止它。看完影片後,這些嬰孩可以選擇托盤上的圓形或方形,而他們都選了「助人的」圓圈。這種評價他人的能力對於在社交世界中活動極為關鍵。看來就算是不會說話的嬰孩都知道誰會幫助他人、誰不會,這對還需要他人幫助很多年才能存活的小孩來說,是一種顯著的優勢。

(圖/Unsplash)

瓦納肯和湯馬斯洛在小孩身上尋找他們幫助他人行為的早期跡象,他們相信,就算只是十四個月大的寶寶都會利他,幫助他人。就算沒有得到鼓勵或讚賞,他們也會把其他人不小心掉下來的東西撿起來,交還給他們。甚至有時候在他們必須停下自己玩得很開心的活動時,他們也還是會這樣做。當然這不只牽涉到了解其他人有目標,還有這些目標是什麼,也牽涉到對非親屬的利他行為,這是一種演化上少見的行為,也許在我們的黑猩猩親戚身上就有基礎,並且已經在十四個月大的寶寶身上表現出來。「助人」看起來是自然發生的,不像是專門學習而來的行為。湯馬斯洛實驗室的另一項實驗發現,十二個月大的小孩會不加思索地提供資訊給其他人,但是黑猩猩不會;如果寶寶知道有人在找的物體在哪裡,他們就會指出它的位置。很有意思的是,這種人類看起來像是天生的利他行為,其實會受到社交經驗與文化傳遞的影響。三歲的小朋友會開始抑制他們某些自然的利他行為,會開始挑選自己要幫助誰,會與過去曾和他們分享資訊的人分享較多的資訊。黑猩猩也是一樣,牠們至少會表現出互惠利他行為中的某些特色。社交規範與法則也會開始影響學齡前兒童的利他行為。

●本文摘自 之《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社交 福特 貓頭鷹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終結無止盡減肥!認識無壓力瘦身法和營養學小知識

美股也有高股息ETF 評估兩個考量任何時機都有獲利機會

吃飽就坐著,當心內臟脂肪囤積!體重正常也得注意腰圍

買股票切忌衝動!不想股市投資失敗必須遵守的三個要點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