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

書名:《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
作者:腦內探險隊
出版社:大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6月12日
書名:《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
作者:腦內探險隊
出版社:大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6月12日

你是否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內心也在逃避什麼?怕在團體中不受歡迎而不安?想獲得認同卻得不到讚美?想要表達卻常常受到挫折?最後乾脆若無其事躲起來?假裝自己很堅強?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反撲吞噬逃跑的你。每個人其實都有逃跑的潛意識,本書從精神分析針對每個情緒問題,以一場場溫暖的對談帶給你一點勇氣,讓你轉身面對曾經逃跑的內心障礙,接受自己,改變自己。(編按)

文/腦內探險隊

現在,你的心是不是正在逃跑呢?

媽媽一句惆悵的話、上司一個不滿意的表情、整天沒有半點消息的男友……我們每一刻,都要面對無數個可能會在心上留下傷痕的挑戰。而我們會慢慢發現,究竟是哪一枝箭射中自己的時候,會使我們最痛苦。為了抵擋這些不知道會從哪裡飛來的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防護網,而這就叫做防衛機制。

有些人的防護網很堅強,有些人則比較脆弱,防衛機制也一樣。有些人的心理防衛機制,能以獨特且有彈性的方式來化解心理壓力;同時也有一些人,會把這些壓力堆積在心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或直接向外界宣洩。

前者稱為「成熟的」防衛機制,後者稱為「不成熟的」防衛機制。一個人不會只有一種防衛機制,這兩種防衛機制,會視情況不替使用,即使面對相同情況,也會配合當下的心理條件選擇合適的防衛機制。不過,就跟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一樣,我們也有各自慣於使用的防衛機制。

其中最常出現的防衛機制叫做「逃避」,意思就是我們會自動遠離造成自己心理壓力的狀況或對象,這又可以再細分為「認知迴避」和「行為迴避」這兩個概念。現在假設你跟好朋友吵架,過了很久之後,才發現是自己的誤會造成這個情況。雖然心裡知道要跟朋友道歉,但一開口又覺得很尷尬,很害怕朋友做出任何反應,最後什麼也做不了,只好帶著「啊,不管啦,反正又不會怎樣」的想法,把這件事暫時擱置到別的地方,這就叫做認知迴避。但如果在你煩惱的時候,正好看到朋友從走廊的另一端走來,你慌慌張張地躲到一旁的教室裡面,這就可以稱為行為迴避。換句話說,認知迴避是思考上的逃避,行為迴避則是在現實生活中,逃離各種可能造成壓力的因素。

我們每天都在下意識中不斷逃避……

許多逃避都是在下意識中發生。像是忘記重要約會或重要的事情時,我們很容易認為那只是我們健忘,但其實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啟動了逃避的自我防衛機制。為了不要跟不喜歡的人見面,或是已經預期可能會遭遇負面狀況,進而帶給自己心理壓力,我們的心會自動做出反應。

逃避並不一定不好,畢竟比起放任自己撞上眼前的障礙,還不如退一步避免受傷。問題是退一步之後,我們通常會從障礙物旁邊繞過去,或不願意再嘗試跨越,並且努力遺忘這個障礙物的存在。但無論時間再久,眼前有個障礙物的狀況依然不會改變。所以精神科醫師通常會將逃避歸類在不成熟、不適應的防衛機制中。

前面提到那位沒辦法專注創作,總是想做其他事的文廷,她所面臨的問題就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行為。那麼,她想刻意疏遠的障礙究竟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更深入了解讓她產生壓力的狀況是什麼,以及在她心裡引發衝突的真正原因。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斷交 讀書吧 大田出版社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做好5件事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