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中的世界史》「遺華日僑」的戰爭、記憶與性別

書名:《課綱中的世界史:從全球化、文化交流到現代性的反思,縱觀世界的形成與展望 》
作者:吳翎君、翁嘉聲、張學明、花亦芬、陳正國、萬毓澤、黃文齡、林長寬、賴惠敏、陳思仁、劉文彬、林志宏、魏楚陽、湯志傑、巨克毅、張小虹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5月27日
書名:《課綱中的世界史:從全球化、文化交流到現代性的反思,縱觀世界的形成與展望 》
作者:吳翎君、翁嘉聲、張學明、花亦芬、陳正國、萬毓澤、黃文齡、林長寬、賴惠敏、陳思仁、劉文彬、林志宏、魏楚陽、湯志傑、巨克毅、張小虹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5月27日

這種大規模人群移動,則於戰爭結束後,遺留許多難解問題,交織著人們的歷史經驗、記憶、情感、性別與認同,進而形成戰後復原或重建時期,不同國家面臨的國族困境。而這並不單指國家重建過程的困難,更是指向因戰爭被迫移動遷徙的人群,每個人的身分和國家認同,都可能因戰爭時期的暫時區隔而產生混淆。(節選自本文之導讀)

五、性別與歸國心態

(一)另一種「他者」

等待遣返的國民,大部分等同放棄了戰前自己在海外的資產。當他們回到戰後亟待復興的日本社會,面對社會資源和人際關係的困乏,相當不易就業。據尾高煌之助的探究,歸返回國日裔的主要就業傾向,依序為農業、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運輸業和公務員;其中,從事農業的人數占絕大比例。揆其原因,一方面由於百廢待舉,都市不可能容納過多的就業人口及市場;另一方面若從滿洲遣返日裔本身來看,他們擁有的農耕經驗,自然以經營相關的工作最為便利。可以看到,不少遺華日僑有回國「再開拓」的經歷。戰爭結束前曾被徵兵的關島要三,1946年回日本後在山梨縣經營農事。隔年,妻子也順利回國,在與其他有「滿洲經驗」的朋友互勉下,關島決定眾人一起到北海道,從事農耕工作。

然而,關島要三之例其實是比較幸運的;歷經戰爭顛沛流離的遺華日僑,當回到祖國後,農業以外的工作似乎並無想像地那麼順遂。本來擔任鐵嶺陸軍醫院衛生兵的森本勝治,因為個人身負特殊技能,在日本投降時反而被中共軍隊留用,直迨1953年才遣返歸國。但結果適逢經濟不景氣,無法人盡其才,3年半之中一直只能倚靠兄長救濟。甚至另一位女性遺華日僑橋場定美還私心認為:跟戰後返歸時發生糧食極端不足的情況相比,戰爭結束前的滿洲生活彷彿就像是活在天堂一般。

敗戰前的徵兵活動,無疑活生生地拆散了這些遺華日僑的家庭,甚至有的人直到戰後並未團圓。那些被徵召從軍的日本男性,最初絕大多數返抵國門之際,依然企盼能夠見到家人,但後來音訊仍無。以前往滿洲者為例,有人因為妻兒雙亡,只好另組家庭。像筒井茂實,1945年7月被徵召到新京參戰,不久後確知戰敗,隨即又傳來妻子自殺消息。遭到一連串打擊的筒井返回日本,本想領養小孩度過餘生,卻有幸結識了第二任妻子美惠子。美惠子其實也是再婚,她雖無「開拓」經歷,但前夫曾赴滿洲,後因徵兵戰死。還有些人熱切候望妻兒能早日返國,可是消息始終沓然,故決定再婚,結果社會問題因此叢生,一時之間重覆申請辦理登記者甚多。奧山龜次郎徵兵入伍不久,與蘇軍作戰被俘,押往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修築鐵路,歷時兩年勞役才回國。之後,他苦等了6、7年,多方打聽仍未見妻子小林真江的音訊,於是再婚。結果日後輾轉得悉前妻尚在人間,只好通信要求填具退婚書,云若不如此,則新任妻子、孩子將無從辦理入戶登記。

此外語言的問題,同樣使得遺華日僑回國後彷彿成為另一「他者」而存在。不可諱言地,許多遺華日僑固然受到語言限制,無法順利返回「原鄉」;但歸國者勢必將面臨生活適應上更大的挑戰。山田陽子訪問並檢討這群人身處日本社會的生存情況,發現儘管政府設有類似輔導、補救的制度(如身元引受人、自立指導員等),協助他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卻仍不能擺脫困境。譬如,因為他們在日語的溝通上發生障礙,往往只能選擇在那些收入低、工時長的勞動環境工作。以製造業來說,遺華日僑幾乎都在具有操作、使用機械的公司裡上班;薪資方面則是受限於日語能力的緣故,往往也較其他同業的人要少得多,乃至無端還被資方解僱。於是學習日語成為遺華日僑歸國後重要的活動,也是他們希望能夠獲取職場雇用的機會,甚至是遭受欺凌時足以對抗的武器。因應社會不平等的待遇,遺華日僑形成「他者」認同,具有千絲萬縷的複雜情感。

至於滯留滿洲的日裔,大多面臨改嫁或孤兒(包括被拋棄的子女)被收養之情形。他們在1953年時,經由聯合國及國際紅十字會協助下,中、日兩國達成協議,由各地公安局外僑科負責辦理手續,申請歸國事宜。不過,卻有人在戰後諸多條件發生變化下,思考日後出路問題。以下分別從相關口述記載探析他們的理由與處境。

(二)性別帶來不同的遭遇及心境

首先是關於年幼遺華日僑的長大與論及婚嫁。許多憶述文字指稱:中國適婚年齡通常較早,尤其女性大部分在20歲以前。被收養的女性面對此一問題,不禁思考究竟是要結婚入中國籍,還是要等待機會返回日本?如中山房治的妹妹,當時便碰到類似情況。當養父母向中山提及婚事,中山還企盼得悉能否歸返日本的問題。嗣後他與妹妹商量後,妹妹說:「還是聽從養父母的話吧」,於是決定與安排的男子結婚。原為日本遺孤的劉秀清也觸及同樣問題,所幸她的養母和先生對此並無刻意要求,沒有帶給她太大的困擾。

至於被收為養子的日本男性孤兒,反而少有難以適應之處。從有限的紀錄來看,他們另有一番特殊經歷。由於身為日本人,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被認為是特務,慘遭批鬥,甚至連要結婚的對象也不信任。吉田英行的例子頗為傳奇,很適合作為觀察的個案。他在8歲的時候被中國人領養,改名為蘆永德。讀書求學期間,曾與同校一位日本女孩相戀,惟未得到養父認可,怕「娶個日本姑娘將來拐回日本」,於是16歲時託人另外介紹而結婚。婚後,吉田在建設公司充當工人,由於工作表現良好,得到領導賞識,黨組織吸收為預備黨員。1962年,另一位遺華日僑打算辦理歸國手續,夥同吉田一起商量。這件事無意間被妻子發現,並向法院檢舉,使得「一貫保密的蘆永德是日本人的秘密卻公開了」。結果,黨組織以「對黨不忠實」為由,取消了吉田預備黨員的資格,同時也在工作上認定「不宜用日本人」,而被調任為一般雜勤工作。由於妻子的告密,促使吉田的家庭關係惡化,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適逢文化大革命初起,吉田英行為了要擺脫這種處境,決定自動報名去貴州支邊。同樣有著類似遭遇的日本孤兒胡菊芳,文革時25歲,不懂日語的他亦被認為是日本特務。為此胡菊芳被關進牛棚,鎮日掛著大牌子,不停地遭人批鬥,身心俱受重創,留下陰影。終於在1986年,胡獲得「中國歸國者支援會」幫忙,取得日本國籍,重新展開人生。

其次為返回日本後定居問題,也在性別上產生不同的效應。許多女性遺孤結婚生子後,儘管日本親人規勸留居,但畢竟已有新家庭,難以全然脫離,最後仍選擇留居中國。如被中國家庭領養的佐藤青子,以「根已紮在中國」為由,婉拒日本哥哥的要求。鈴木五三美的情況也是一處代表例證。1950年,她收到生母遠從日本寄來的信,規勸她趕緊辦理歸國手續。但已經結婚的鈴木,由於當時中日兩國尚無外交關係,且丈夫、小孩無法一齊帶去,只好覆信將在適當時機歸返日本。1966年,身為5個孩子母親的鈴木,再度收到生母郵寄的2萬日元及回國手續單,帶著小女兒回到日本。歷經6個月的團聚後,生父執意要鈴木留下,生母卻深悉女兒心意,向父親說:「咱們惦記她一個,不能叫她惦記五個」,於是讓鈴木返回中國。後來幾次的中國、日本往返,鈴木五三美始終都沒有在日本定居下來。

●本文摘自 出版之《課綱中的世界史:從全球化、文化交流到現代性的反思,縱觀世界的形成與展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日本 結婚 臺灣商務印書館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做好5件事為自己的夢想而活

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