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到底行不行?》中醫看的其實是「人」,而非「病」

(圖/Pixabay)
(圖/Pixabay)

從理論、辨證、處方,到用藥解說,透過36則以上的臨床醫案分享,破除大眾迷思,不再錯將民俗當,以「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精神,探求不科學但有用的中醫之道!

《中醫到底行不行?》本書作者杜李威為中醫婦科權威,學術思想承襲「上海派」醫家,以「中西醫匯通」為特色。本書為收錄其執業多年來的心得結晶,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破除現代大眾對中醫的迷思,直探中醫本質;二、問診中遇到值得探討的案例,帶來臨床論治新觀念;三、學生時代到開業至今的業界觀察,分享對中醫未來發展的期許。(編按)

文/杜李威

「對症下藥」成了「醫頭」?傳統中醫到底行不行?

傳統中醫講求「理法方藥、辨證論治」。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病患的狀況千變萬化。所謂「方無定方、法無定法」,臨床重點在於「一人一方、隨機應變」。

我認為,要想正確地分析醫理,開出有效的處方,其訓練的過程,某種程度就像是在訓練寫作一樣。閱讀經典與前人的驗案,絕對是必要的功夫。再來,端看細心和悟性,藉由不斷地思考,筆耕不輟地去實踐,才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我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許是為了想要速成,兩岸的中醫教育走上一條我認為不是很妥當的道路。談到辨證論治,教材的編排摒棄古典精神,變成很像是升學補習班的講義一樣,用「表格化」來定型。好比說,先將妊娠嘔吐分成以下幾種類型,再根據類型套用固定的方劑治療。

肝逆犯胃者,用「柴胡疏肝湯」合併「橘皮竹茹湯」,或加「平胃散」;肝腎陰虛者,用「一貫煎」;脾胃虛弱者,用「香砂六君子湯」;營衛不和,用「桂枝湯」;化痰用「二陳湯」……從官方公定教材,到報章雜誌,各種網路媒體,凡是有關中醫的文章,大多參照這個模式來書寫。

類似這樣「辨證分型」,用套招的方式來處理病症也不是說不可以,只能說療效絕對是有限的。這種不求病因,將問題過於簡化的做法,美其名為對症下藥,其實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至於當前市面上流行一種文化,將一堆混在一起做成「健康食品」,好比說推出一款「安胎飲」之類的成藥,宣稱可以廣泛處理多種孕期不適症狀,更是等而下之的做法。

中醫看的是「人」而不是「病」

書名:《中醫到底行不行?》
作者:杜李威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5月1日

傳統中醫的精神,強調病患個體化的差異,因人施治,並不是隨便將一堆中藥混在一起就是一張處方。好比說某甲的病情呈現三個症狀,我們必須先找出這三個症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然後「對證用藥」才是正途。而某乙病患,他除了擁有和某甲相同的三個症狀之外,還多了第四個症狀,雖然表面看來只是多了一個症狀,經過辨證之後,通常會發現這兩位病患完全屬於不同的證型,處方用藥也會是南轅北轍。

不同於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傳統中醫有其高深的道理。我個人也是承襲著古人的智慧,才學會使用這些方法。可見,從最粗糙的走藥郎中,到最精緻的宮廷醫學,都是隱藏在歷史洪流當中的一環,差別只是我們有沒有機會接觸到而已。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中醫到底行不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中醫 頭痛 中藥 大塊文化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別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閱讀風氣不彰,才更要開書店」:專訪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是分眾時代的其中一個管道」:專訪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沙彥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