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服「抗生素」,恐致腸道菌組成發生什麼改變?

文/石黑成治
腸道菌的組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發生改變呢?
首先會造成影響的因素是年齡。相較於青年時期,擬桿菌和比菲德氏菌在幼兒期的比例較高;三十至七十歲的期間大腸菌和葡萄球菌的比例,會持續增加,其中又以比菲德氏菌減少的情形最為顯著。
這種壞菌增加的情況會影響維生素B12及酵素的合成能力、造成免疫功能弱化,以及面對壓力時的反應也會比較大。隨著好菌的比例逐漸減少,年紀越大,我們就需要特別避免對腸道菌造成傷害的行為。
腸道菌的組成,會因飲食與生活習慣、壓力和環境因素等而改變。正如前面說過,吃進嘴裡的食物對腸道菌造成的影響最大。但除了食物之外,還有一個也是從嘴巴進入體內,而且一樣會帶來巨大影響的物質,那就是抗生素。
抗生素對腸道菌可能會造成無法修復的傷害
抗生素是當我們有咽頭炎、扁桃腺發炎、支氣管炎、肺炎和急性腸炎時,醫師經常會開立的處方藥。使用抗生素的確能消滅引發疾病的細菌,但事實上它還會對存在於身體各個部位的共生菌造成傷害,也會在短時間內大幅改變腸道菌的組成。
之前有個實驗,曾對一位急性副鼻腔炎(又稱為蓄膿症)*的患者,進行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抗生素十天之後,對其腸道菌變化的研究。
其中提到患者服用抗生素當天,糞便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細菌;在服用抗生素的第四天,糞便中第一天原本還存在的比菲德氏菌已經不見蹤影了,而原本僅有二%的腸桿菌屬,卻增加到三四%。
在結束服用抗生素之後的第二十四天,原本消失的細菌雖然再次出現,卻沒有檢測到比菲德氏菌。一般情況下,服用抗生素後的第三至四天,就會引起腸道菌的變化。而在結束服用抗生素後大約一個星期,就能回到之前的狀況。但若想要完全恢復到服用抗生素之前的狀態就不太可能了。就算過了六個月之久,結果還是一樣。
只是短短幾天服用抗生素,就可能對腸道菌帶來無法復原的傷害。
自從一九二八年發現了最初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後,抗生素幫助人類對抗了來自不同種類病原菌的攻擊,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可以說抗生素是人類用來保護自己對抗病原菌的武器。然而,世上還是存在抗生素束手無策、具有抗藥性的細菌。
在服用抗生素後,當細菌再次來襲時,具有抗藥性細菌的比例就會增加。如果增加的細菌又是病原菌(也就是會危害人體的菌類)的話,一旦它們施展其病原性,我們就很難有應對的治療方式。
因此,醫療機構對於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傳染病時,會格外小心謹慎。如果大家都能認知到這點,那麼即便是小感冒,也不會輕易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的處方了。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所出版之《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對食物╳調整腸道╳168斷食法,一定健康瘦下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