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孩子來亂? Kids-Work Balance 的五種心法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徐豫(御姊愛)

我的朋友凱若也是一位斜槓作家兼創業者,她和丈夫及兩個孩子住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凱若的丈夫原本是白領上班族,後來離開公司和她一起,共創品牌。

「小孩兩歲以後就會開始主動找你陪他玩,父母的時間常常被切割。」

凱若總是利用零星的二、三十分鐘趕緊做自己的事,「我沒時間坐在桌前慢慢構思,常用炒菜、洗澡的時候思考,甚至在馬桶上寫文案。」

爆發前,凱若會利用孩子們去上學的時間工作、做家務、健身運動、上語言課或和先生約會,但疫情爆發後,校園關閉,她只好學習和孩子們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同時工作。

「我會教孩子要『彼此配合』,例如說,先配合他玩了遊戲,那麼接下來就輪到他配合我,讓我工作一下。」凱若說,孩子也會想知道到底「一下是多久?」所以要定義清楚是半小時,還是一個小時。當孩子學習到「父母有時需要專心工作的概念」時,就會讓爸媽能夠有一些短暫的空擋可以做自己的事。

「不過自從有小孩之後,我已經學會很有效率的計算時間,例如寫一封Email 大概幾分鐘,一篇文案應該幾分鐘內寫完,盡量不超時,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

凱若和先生也學會當對方的後援,當他們發現另一半手上有事情正要忙時,其中一個就會先去陪小孩玩,讓對方可以專心工作,然後彼此再換手。

「其實在家工作真的很好,陪伴小孩的時間變得很長。」儘管孩子們在身邊可能影響自己的寫作進度或Podcast錄製,凱若仍然十分熱愛在家工作的模式,讓她能擁有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圖/Unsplash)

自我身份認同與重新規劃工作節奏

許多在家工作的父母對於把孩子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感到焦慮,儘管並不容易,但若能適時結合多種策略方法,還是可以兼顧個人職業與孩子的需求。

1.為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當父母待在家裡時,孩子可能會期待父母能夠陪伴他們玩樂,或是做各種活動,「工作」並不是孩子腦海中的優先項目,此時父母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在家裡需要「工作」,所謂的工作就是需要一段不被打擾、需要專心的時間, 養成孩子尊重父母工作時無法立即回應需求。年齡稍長的孩子多半在解釋之後便可理解不同情境,知道父母在接聽工作電話或是視訊會議時必須保持安靜。在父母「工作」狀態解除之後,可以立刻切換模式陪伴孩子,讓他們習慣日常各種不同情境的轉換。

2.建立協助系統

當家裡的孩子年紀更小一些,難以溝通且需要大量父母的關注和照料時,能夠有協助換手的人力是比較好的作法。前述凱若就是和丈夫換手照料,倘若家裡只有一人在家工作,聘請鐘點媬姆,或是委託祖父母、親友在特定幾個小時幫忙照顧孩子都是可行的作法。

3.設定離峰時段個人時間

清晨和深夜通常是父母可以善加利用的時間,依據自己的作息,習慣早起的晨型人可以在清晨五點時先起床工作一段時間;習慣夜間工作的人,可以趁孩子入睡之後再工作幾個小時。建立每天的離峰個人工作時段,依此規律作息,有助於工作維持生產效率。

4.練習短時間專注的能力

許多父母擔憂二十分鐘瑣碎的時間不夠用,事實上許多人推薦的「番茄時間管理法」每一次週期也就只有二十五分鐘,換句話說,儘管時間零碎,只要能夠在這段時間全神貫注,仍然能夠擁有生產力。

書名:《在家工作》
作者:徐豫(御姊愛)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時間:2020年8月1日

有時父母不適應的不是因為完全沒時間,而是與過往的心情不同,沒有孩子的時候,時間任由自己安排規劃;但當有了孩子,往往讓人感覺不是操之在己, 而是「被規劃」時間。唯有改變心態接受現實,奪回瑣碎短時間的主導權,才能夠創造大效益。

5.改變看待自己的視角

很多父母在有了小孩之後常會感到自己「沒有以前那麼具有競爭力」,看著沒有養育負擔的同儕繼續往前衝,壓力更是格外沈重。

其實在人生狀態改變之後,能夠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份定位十分重要,例如孩子在嬰幼兒期高需求陪伴,父母不需要逼迫自己立刻回到和以前一樣富有競爭力的工作狀態,這段時期會過去,原本的狀態會逐漸回來,越能享受人生任務比重改變的時期,會讓生活更愉悅。

●本文摘自出版之《在家工作》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在家工作 疫情 寫樂文化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別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閱讀風氣不彰,才更要開書店」:專訪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是分眾時代的其中一個管道」:專訪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沙彥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