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喜極而泣」 是種平衡機制

文/劉軒(積極心理學專家)
有個成語叫「喜極而泣」,說的是人在極度高興時,反而可能會流下眼淚。這應該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事了,不然也不會變為「成語」,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會相互轉化呢?
你可能覺得這是極端情況下的情緒反應,但我再舉幾個例子。
你有沒有在取得某種成績時,不敢特別高興,要抑制內心的喜悅之情,甚至刻意說「只是運氣比較好」;有沒有在看到家人取得某種成果時,心裡明明想要祝賀,出口時卻變成了提醒對方要戒驕戒躁;有沒有在特別開心、特別興奮時,又隱隱約約有些不安,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開心或興奮。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擁有開心、快樂、喜悅⋯⋯這些正面情緒的時候,內心卻又往相反的方向走,在提醒自己不要這麼地開心、快、喜悅?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骨子裡的「中庸」文化,讓我們不至於太「得意忘形」、「樂極生悲」,但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大腦裡的平衡機制在發生作用。
研究發現,當大腦短時間內承受了大量相同或類似的情緒之後,就會自動產生某種平衡機制,來讓你的狀態恢復到平靜。
這可能是一種進化帶來的保護本能,因為一般來說,當我們處於某種情緒不能自拔時,也是最容易掉以輕心、失去警覺和防禦力的時刻。所以,大腦就產生出這樣的平衡機制,看起來非常矛盾,甚至有些奇怪,但卻是一種自我保護。
幾年前,耶魯大學的兩位研究生麗貝卡.戴爾(Rebecca Dyer)和奧里安娜.阿拉貢(Oriana Aragón)做過一個相近的研究,她們發現,有很多人在看到「可愛」、「很萌」的動物時,一方面覺得「好可愛、好想抱一抱」,但很快地,內心又出現「好想捏死牠」的負面想法。
這種古怪的反應很讓人疑惑,難道人的內心裡都隱藏著某種「變態」思維嗎?但研究者認為,這正是大腦在大量的正面情緒闖入後,產生的一些「攻擊性」行為,來維護自己的平衡。
現在,你懂了大腦的這個平衡機制,是不是對自己的一些奇怪念頭,有了另一種理解了呢?最起碼,你知道有些情緒只是自然的反應,而不是「你」的反應,理解這一點,就不會受這些情緒影響,讓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平靜和理性。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即將出版新書《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