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需要「信心」,培養你的成長型思維!

文/高榮成、申榮俊
成長型思維 vs.固定型思維
美國一所中學,每次上課前會播放以下影片:
「我們持續成長著,挑戰難題使我們變得更有智慧,障礙的意義不是放棄,克服難關能造就更強悍的我。最重要的是,明白學習是一趟旅程。旅行的每個階段都存在成長的機會。」
這所中學的所有老師,都教導學生:有朝一日,付出一切努力後,終會獲得成長。換言之,校方全體努力將「成長型思維」灌輸給學生。
卡蘿.德威克大學時就讀心理學系,對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感觸良多。德威克研究所轉學後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她發現,習得性無助有著無法解釋的部分。我們在前面一再強調,習得性無助會使人喪失期待。不過,德威克認為學生們求學時若陷入悲觀,並非因為連續失敗,而是因為不清楚如何解釋失敗。
一九七五年,德威克企圖以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她把學生分成兩組,要他們在時限內解出數學問題。其中一組不論解了多少題,她都無條件給予稱讚。相反的,她會無條件指責另一組不會解題、明明更認真能得到更好的成績。
接著,德威克讓兩組去解各種難易度混合的問題。假若連續失敗是讓人悲觀的關鍵,那麼,一直得到讚美的那一組應該能解開更多問題才對。但結果恰恰相反,那組學生輕易放棄高難度的問題。而一直被要求努力認真的那組學生,碰上難題時,展現出了更多的嘗試。
德威克的研究讓我們了解,人類對自身存在的信念分為兩種:一種是抱持「固定型思維」來看待自己,認為智力和個性不會改變,所以人生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另一種是抱持「成長型思維」,認為自己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改變智力和個性。這兩種思維不只對學習、對整個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它們反映在以下六個層面:
一、自我觀點: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性格都是固定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兩者皆可改變。
二、挑戰:固定型思維的人只鑽研自己擅長的領域,害怕挑戰困難的事情,擔心失敗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所以會選擇逃避。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挑戰是讓自己成長的基石,因此會努力挑戰,靠挑戰獲得各種新情報。
三、失敗:固定型思維的人一遇到失敗就覺得自我受到威脅,所以常常逃避有失敗機率的事,或者認為那些事超出能力範圍,自己絕不可能辦到。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失敗只是邁向成功的過程,從失敗可以學到更多東西,進而成長。
四、努力:固定型思維的人容易貶損努力的價值,常把「努力是沒用的」掛在嘴邊。成長型思維的人把努力的價值看得很高,相信成功必然伴隨努力而來。
五、批評:固定型思維的人被批評時,會覺得心裡不舒服;縱使是有用的批評,也會因為自尊受傷而選擇無視。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歡迎批評,相信批評能幫助自己改善與成長。
六、他人的成功:看到別人成功,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感到自卑,讚揚對方多有才能;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找出別人值得學習之處,專注於對方的努力過程。
如何擁有成長型思維?
二○○七年,德威克以九十一名數學成績退步的中學生為對象,舉辦八次研習營。她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有四十八人,只教導數學運算方式,第二組有四十三人,不只教他們學習方法,也教授人類大腦的特性,內容大略是:
「你們的左右腦不是固定不變的。透過練習,你們能鍛鍊左右腦。付出努力就能變得更聰明。想想你們過去學到的技巧和能力。練習是很重要的,能幫助你們熟悉自己的能力。沒有任何事能短時間一蹴可幾,所以絕對不要放棄。」
德威克簡單說明了腦科學所謂的「大腦可塑性」。課程結束之後,某個學生哭喪著臉說:「您是說我不是傻瓜,對吧?」
研習營的結果充滿戲劇性。只學到數學運算的第一組學生,成績沒有任何變化,而接受成長型思維教育的第二組學生,數學成績都有了進步。
德威克認為培養成長型思維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相信人類的大腦能成長。我們長大成人後,所有身體部位都會開始退化,唯獨大腦不同。大腦的使用頻率高,就能創造神經之間的新聯結,進而使大腦獲得成長,這就是大腦可塑性。人類的大腦到死為止都能成長,是鐵錚錚的事實。
不只大腦的IQ 能改變,性格也能改變。無論大腦、智商或性格,如果你堅信不可能改變,那麼就一定不會改變。反之,如果你相信努力能使大腦、智商或性格成長,那麼你成功的機率便會提高。學習不該因為考上大學或找到工作而停止。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比不學習的人獲得更多成果,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培養成長型思維的第二個方法是:改變自己看待失敗的方式。如前所述,固定型與成長型思維最明顯的分界,在於遭遇失敗的時候。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面臨失敗時,大腦會發出威脅的腦波,選擇逃避或放棄,將失敗合理化,歸因於自己才能不足或命中注定。
法國某項研究中,實驗者給了國小六年級生無人能破解的超級難題,讓所有學生都嘗到失敗的滋味。然後,實驗者花了約十分鐘對一部分的學生解釋,學習會遇到困難是必然的,因為失敗能帶來成長。至於其他學生,只問他們為了解題得付出何種努力。實驗者接著又進行一次高難度考試,測量所有學生的短期記憶。結果顯示,接受十分鐘解釋的學生取得壓倒性勝利。因為他們建立了新的思維,明白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必然遭遇失敗和犯錯,但最終會迎向成長,所以才沒向難題屈服。這項研究與其他類似的研究,都有相仿的結果。
學習必然遭遇失敗,關鍵在於如何接納失敗。如果我們能相信失敗是成長的跳板,就一定能取得好成就。
●本文摘自究竟出版/圓神出版之《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