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芬/人在江湖,「聲」不由己? ── 職場的溝通之道

文/魏世芬
我在藝術圈工作的前幾年,常常「人格分裂」,在指導演員們的聲音表演,或與同輩一起工作時,總能和他們嬉笑怒罵,玩成一片,絲毫沒有任何顧忌;但當碰到導演或監製那樣的權威者,我就會變成一個很凶悍的人,突然板起一張臉,刻意壓底嗓音,像穿上剛硬的鎧甲與他們戰鬥,常常用硬碰硬的方式跟他們吵架,但他們往往也不會聽進我的建議。
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另一位女同事對導演提出和我相似的建議,但是用撒嬌的方式說:「哎呀李大哥,你這樣不對啦,應該要這樣子改!」明明被指正的地方一樣,導演昨天還跟我爭得面紅耳赤,今天卻傻傻地笑說:「是喔,那我想想看。」我發現私底下的我,其實就跟那位女同事一樣,能夠輕鬆自在地跟人笑鬧,用幽默的方式提出建議,但為什麼到了權威者面前,我就變成一個不願柔軟的人呢?
後來我仔細想想,也許是和我潛意識有關。
工作之於我們,就像一個你向世界展現自己是誰的舞台,證明了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是有時台上還有其他表演者,你並無法一枝獨秀。
極速溝通的速食店經理
有別於受雇者,當你是老闆或管理職位時,就要注意不同的狀況。
佳瑋是知名速食店的經理,思緒和動作都相當敏捷,眼明手快,天生比其他人聰穎。當她還是小職員時就常提前完成工作,然後自己找事做,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無法了解他人為什麼這麼慢。
聽佳瑋講話就像機關槍一直「噠噠噠噠噠」,我問她:「你覺得其他人都很笨,對嗎?」「對啊,笨死了!」一顆子彈又立刻飛出來。「我覺得很奇怪啊!他們怎麼都聽不懂?」吐露了她在溝通上的困擾。
從她的語速、咬字、說話內容,在在顯示她是個思緒高速運轉且十分聰明的人,不過,正因為有非常多想要傳遞的訊息,導致她害怕遺忘,而以一種近乎「噴發」的方式,一次噴完所有的話。對聽的人來說,卻像突然被炸到,資訊量實在太多太大。
「對耶!有人會說我動作太快了,他們跟不上。」在一個練習之後她發現了自己太快的事實。我跟她分享,我曾指導過一位殘疾游泳選手,他的大腿以下被截斷,所以裝上了義肢,平時他喜歡長一點的義肢,能讓他跟一般人一樣站得高高的,但有一次當他受邀去學校演講,他就選了比較短的義肢,讓自己站在跟孩子一樣的高度說話。
聰明、思考速度快,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天賦,然而要對不同領域的人轉達自己熟悉的事,難免會一不小心就快起來,這時就是發揮智慧與體貼的時候,善用聆聽、調整自己的說話節奏,才能讓人接收到自己那些寶貴的經驗。
聽不見客人需求的書店職員
在職場上,我們也時常扮演著服務客人的角色。
詠潔坐在聲音工作坊的一角,眼睛睜得大大的,惶恐地看著周圍,當我問她為什麼會來,她慢了五拍才發出扁而小的聲音說:「我在書店工作,每次客人來找書,他們都聽不到我的聲音,說了很多次還是聽不懂。」
我完全可以想像客人的感受,詠潔就像平時只住在自己的國度,已經不知道神遊到靈界第幾層的那種,人們必須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她從異世界領出來。
我請她舉了幾個與客人互動的例子:
客人:「請問××書在哪裡?」詠潔:「在左轉……右邊書架……上……第幾櫃……第……幾排的位置……」
客人:「蛤?聽不懂。」
詠潔再說一次,客人還是搖頭。
詠潔重複第三次,客人還是搖頭,開始翻白眼…
其實,溝通最大的藝術,不是聲音的表達,而是聽出對方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困在自己所認為的困難中,不敢去突破,或一股腦兒用自己的方式去突
破時,往往會覺得旁邊的人都在故意找麻煩。我們忘了去聽對方真正的需求,還以為他們故意戳著我們的弱點,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你的幫助,而你卻被束縛在自己的繭裡,看不清真正的訊息,忙著慌張、恐懼、迷失、否定自我。
跟隨者、領導者、旁聽者的溝通之道
聲音可以顯示出是領導者、跟隨者或旁聽者,而我們三種聲音都要有。
當我們在職場溝通,有上下的權力關係,不同的角色設定,就要在不同情境中先想好:「我現在是跟隨者,還是領導者或旁聽者?」
當我們是跟隨者時,要有服務的心態,不能太躁進,而是先放下自己的想法,聽聽主管想要什麼,他現在的情緒是需要附和,還是在尋求意見?抓好回應的時機點還有重點,讓向上溝通成立。
而當你是領導者,或是決定事情的人,你說出的話語必須要簡潔、專業,同時具備能夠熱情招呼,柔和又堅定的聲音。不急不緩講出願景和訴求,讓旁人能夠跟上協助。甚至有時需要假裝低迷,以激起下屬悲憤的情懷,大家一起努力撐下去的聲音。
而旁觀者,則是冷靜地看待各種局勢的變化與走向,觀察每個人具備什麼樣的才能,可以做成什麼樣的商品。自己不見得要發出很多的聲音,而是要順著環境的變化,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狀態與定位。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這三種聲音,根據不同的環境,切換自己的狀態,聰明的溝通之道,是我們在職場的必修功力,好好說話,就能幫助你事半功倍!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社出版之《發聲什麼事?:4堂課找回聲音的力量,完整內在和外在的自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