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快訊】侯君昊/人造地景正在改變,重生成為常態?—讀賴伯威《重生之路》

基礎工程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息息相關,本研究試圖釐清基礎工程的迭代關係,並探索未來再利用方向「重生」這個詞的意思,根據某宗教經典,是指一個人與神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
《重生之路》所指的「重生」,不單只是基礎設施從廢墟狀態中復活,更正確的描述,是指一座基礎設施與人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本書收集全球53個經典案例,如:德國的廢棄核電廠改造成遊樂場、美國紐約的舊高架橋改造成公園、西班牙的舊水泥工廠改建成辦公室及住家、英國的廢礦坑變化為巨型植物溫室、臺灣高雄的垃圾掩埋場化身為公園綠地……等等。(編按)
文/侯君昊(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你是否察覺到世界的人造地景正在改變,重生成為常態?可能的原因包括:
● 責任開發(Responsible Development)觀念興起,全球一致檢討各種無節制的開發,間接減少、減緩非急迫性大型開發與建設;
● 環保意識興起,政府資源流向綠色產業與無形、微型建設,產業也逐漸接納與生態共生的事實;
● 公民意識的抬頭,促進參與式治理,公共資源的管理效益和合理共享也引發了公民莫大興趣;
● 物件與設施的時代性與文化關聯日益受到重視,引發大規模的文資保存與再加值運動。
在此波變革中,資訊透明化、知識普及化、教育重視思辨與創新、庶民力量透過科技賦能,都扮演了關鍵的推波助瀾之力,藉此助力,人人都可以是吹哨者與行動者。這可以說是公民權的擴張,或是世界公民意識的覺醒。
人們從關注歷史建物與老街區,進一步注意到城市中極其顯眼、卻閒置或荒廢的基礎設施。廣義來說,所有維繫城市、社會、經濟、教育、軍事等機制運作的有形無形基礎建設,都在討論範圍。
基礎設施的重生與再利用是近兩個世紀來各國不得不重視的課題。無論因為何種原因造成設施閒置,只要在人口密集或有能見度的區域,荒煙蔓草的景象對政府與區域發展都是負面印象,甚至有安全疑慮。無論因為何種動機進行整建再利用,民眾都希望重生的設施為城市帶回些許活力與生命力。有趣的是,這與它原本的使命是一致的。然而,這個過程中,願意正視閒置基礎設施的價值並紀錄其活化過程的人卻很少。
基礎設施宛如沈默的巨人,在我們腳下穩定運作,要刻意感受才會察覺它的存在,或者當災難發生才警覺它作為城市維生系統的重要性,才會浮出檯面成為不得不處理的問題。就像生物體不會時時刻刻感知自己血液脈動,只有在無響室隔絕外界雜音時才聽見自己脈搏與血液流動聲音、在生病診療時從各種生理數據察覺自己心肺問題、在嚴重受傷時看到泊泊鮮血間歇湧出才知道生命的脆弱與掙扎。就基礎設施而言,除了政府與監督者之外,只有對建築與都市生態體系有濃厚興趣的人,才會持續關注眼下沈默的眾多基礎設施,以及它們的第二人生。
賴伯威對人造環境的獨特觀察與觀點,展現在他獨特的素材收集與分析過程上,往往令人佩服「原來這些被遺忘的事物還可以這麼看、這麼想啊!」三年前他在「寄生之廟」中為文化界帶來的意外與驚喜,在此書中延續到另一個場域。「寄生之廟」探索的對象,是理所當然存在的信仰匯集點,卻以一種自然又迥異的樣貌融合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本書「重生之路」的對象則是全然低調又龐然的基礎設施,它們曾經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也曾走過沈寂的黯淡時光,卻在改建再利用後宛如新生,以一種既懷舊又新潮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生物的蛻變過程是生態學家眼中的絕美詩篇,基礎設施的蛻變過程必然是賴伯威眼中的一種建築詩集,因此應該稱賴伯威為建築生態學家吧。
《重生之路》一書提出了幾個有趣的議題:
● 重新檢視形與機能的關係
基礎設施是人造物件中體積最為龐大、影響最為深遠,而且是機能優先的建設(形隨機能)。然而當設施除役,再利用的契機就從僅剩的空殼(形)開始。尤其當代人們對於空間的想像逐漸從刻板的機能與形式必然性中解脫,從形式設想機能的可能性、或適應形式而發展新機能,反而成為迷人的議題。
● 時代的助產士
文化與潮流的累積和推進,形成時代的意識與內涵,建築專業者不過是協助讓它具體化,亦即時代的助產士。時代助產士雖無法阻擋必然發生的趨勢,卻是順利生產的關鍵角色,隨勢而行、解決阻礙時代前進的問題,讓世人目睹時代的瓜熟蒂落。
● 基礎建設史觀
基礎建設在各類產業發展之前就已經就緒,它是城市發展的維生系統,這套系統的硬體架構隨著時間推移而迭代增長,軟體也不斷進步。然而這種基礎建設演化史只有在正史上零星出現,就好像戲劇演出一般人只看到幕前、卻鮮少關注幕後,但如果沒有人投入幕後,也無法成就幕前。所以若要產業健全、文化完整,勢必要有人願意參與並提供此類「幕後」訊息的接觸管道,揭露、並加以研究。
傳統基礎設施皆為鋼鐵與水泥的巨大量體,隨時代變遷,當代基礎建設中數據與通訊逐漸成為必要核心。從巨型基礎建設邁向微型基礎建設,不禁令人好奇未來都市樣貌與生活型態會有什麼轉變。此外,基礎建設將不再只是單純的基礎建設,未來將面臨老舊基礎建設的「重生」或「轉生」,甚至像自然界一樣的「融合型基礎建設」,所有的人為建設「遺跡」都會逐漸成為整個大環境的基礎與養分。
基礎建設巨人在我們腳下,它們習慣被遺忘,但當人類想看得更高更遠,便不能忘記人人都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也將共同打造出新的巨人。在巨人的重生與未來之路上,人類既是促成者也是受益者,這種共生、共存、共榮的相依關係,是我們在閱讀此書時,值得謹記與省思的。
●本文摘自 聯經出版新書《重生之路:基礎設施的死與生,全球經典案例圖解》推薦專文。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