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心理諮商淬鍊 陳永儀從婚外姊弟戀看追求幸福與家庭義務的掙扎

閱讀小貼士
臺灣第一本劇集式心理診間故事《感情這件事》,收錄了西點軍校首位臺籍教師、國際心理專家──陳永儀,30年心理諮商專業淬鍊出來的精彩故事,並從5種角色剖析,教你學會人生必經的5種感情課題 !
以下摘錄其中一篇真實案例,探討已婚女性與年輕男子的婚外情,如何在追求幸福、完成義務與社會眼光之間掙扎,相當發人省思!
文/陳永儀
星期一,上午十點
「David,上週過的如何?」這好像是我慣用的開場白,但卻也是晤談的重要目的。畢竟每次會面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如何在暖身與過度寒暄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門功課。
「我真的很痛苦⋯⋯」我感受得到他強烈的情緒,用直視他的眼光,以及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達我在專心聆聽。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都相處得很融洽,非常的自然,像是天生就應該在一起。所有的默契、互動都很輕鬆,一點都不辛苦、不刻意。」我點頭,表示理解,同時準備好接下來他即將呈現出相應這一切不可思議的自然、無法想像的好,卻又讓他痛苦不堪的一面。
「問題出在我們以外的一切。」David用手撐住了頭,彷彿支撐不了他滿滿的煩惱。
靖君跟她先生其實已經貌合神離很久了。彼此各過各的生活,在平行沒有交集的婚姻之路上走了二十餘年。在這期間,身為典型的家庭主婦,該做的事靖君一樣也沒少做:準備一家人的三餐、顧孩子、認真持家之外,公婆處該打點的打點,需要幫忙的幫忙。本來她已經認命地接受這樣的生活,打算在小兒子唸大學後,再想想自己後半生要怎麼過。遇見David後的發展,是超乎她任何想像以外的經歷。
「我不懂,這樣的婚姻有什麼意義,有任何維持的必要嗎?」講到這裡,David激動了起來,但還是義正嚴詞、有條有理地表達他的想法。
「你們以外的問題,指的是靖君的婚姻?」我想確認一下他先前所表達的。
「主要是這空殼子婚姻,但還有很多延伸的相關議題,像周圍人的眼光跟期待,還有傳統、社會期許,這些世俗框架,把她束縛得動彈不得!」
把她束縛得動彈不得。這是David的看法,至於靖君是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態,我無從得知。但David似乎認為靖君是被目前的生活架構所侷限,因而無法活出自我。
David所謂的世俗框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社會的秩序與文化的傳承,都需要這個框架,更有許多人,因著這個框架才有安全感,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該往那裡去。因此,靖君本身是否因為這個框架而感到動彈不得,還有待確認。
就生活與成長背景而言,David與靖君是很不同的。光是東、西方的差異,年齡的距離,通常就會把他們分為不同類型、不同族群的人。但是,他們的生命交集在相遇的那一個點上的時候,彼此所經歷的吸引力、愛與被愛,如David之前所說,是那麼地真實,那麼地寶貴,跟古今中外發生在任何情侶之間的愛情,沒有分別。
這段戀情,之後應該如何發展,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我猜David一定已經想過了。我想定位出David的想法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這應該是造成他痛苦無助的主要因素。
「你可不可以為我描述一下,在你所想像中,在最理想的世界裡,你們的關係接下來應該是怎麼發展?五年,甚至十年後,你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基本上,David認為他跟靖君沒有理由不在一起。他的想法雖然單純,但也不是沒有道理。凡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把情況用自己認可的方式呈現出來,有的時候是騙別人,有的時候也是騙自己⋯⋯總之,自己都是有理的。我必須說,David的邏輯聽起來是通的。
靖君跟先生的婚姻形同虛設,沒有情感上的負擔。孩子也都大了,連小兒子也都要大學畢業了,已學著獨立,因此沒有養育或教養的問題。至於年齡⋯⋯「拜託喔!我都不想講這塊,這是什麼時代了?同性婚姻都有權利,尊重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愛與選擇,更何況,現在不是也流行所謂的姊弟戀?為了這個而分開,失去相愛相守的機會,不只是可惜,簡直是笑死人了!」David的回答,很符合我對他的了解與預期。
他接著說:「你問我對未來的預期,我認為她現在就應該跟家人攤牌。提不提我們的關係都無所謂。重點是要把這段沒有意義的婚姻,拿到檯面上來講清楚。這國王的新衣,應該被指出來。大家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就離婚。不用等到你說的五年、十年、今年或明年,我們就應該可以在一起。託你的福,十年、十五年後,我們會繼續享受彼此的感情,過著比現在更滿足的生活。」託我的福⋯⋯還真幽默,對一個小留學生來說,他的中文程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好。
「David,我聽到你說的了:婚姻、孩子、年齡。這些是你所能想到,可能成為你們之間阻礙的因素。但你剛剛還有提到傳統跟社會期許,是什麼呢?」
別人的眼光。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大環境的壓力,在不同人身上的影響力也可能不太一樣。接下來,我想該聽聽靖君是怎麼說的,她的感受與想法又是什麼呢?如果他們的想法一致,甚至類似,今天David也不會坐在這裡,糾結著這些想不通、過不去的問題了。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之《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請勿轉載。欲知更多內容請試閱電子書。【聽讀書的聲音】udn會員購書定價65折起,結帳輸入「VOICE」再享7折優惠!(活動至3/25止)
更多推薦閱讀
☞《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蟬聯暢銷榜50週紀錄、新生代最具影響力作家之「張西」!首度挖開深層自己,讓愛和傷害赤誠地短兵相接。
☞《別來無恙》療癒系愛情心理作家「鄧惠文」!以書信體作為療癒文學的全新個人創作,撼動人心的溫暖筆觸,郵寄一封封相思......
☞《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本書榮獲第44屆美國心理學會傑出書籍獎!首部以社會學、經濟學研究方法,引領思辨、生活與價值等同婚發展脈絡
☞《這樣做,讓你的愛情永保安康:女孩要有自己的愛情戒律》首先,千萬別讓心儀者看見此書!靜心品讀後,一旦遵守本書戒律,必能在戀愛之途招招制勝、所向披靡!
作者簡介
陳永儀
西點軍校首位台籍教師/國際心理專家
1970年生於台北。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與工商心理學碩士、美國羅格斯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曾任美國花旗銀行紐約總行的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除此之外,她曾任教於西點軍校,訓練軍校生面對戰鬥壓力,也曾婉拒了參與美國聯邦調查局、中情局,以及紐約市警察局專屬心理學家的機會,而選擇了成為執業心理師。
近30年嚴謹的專業心理學訓練,再加上她充滿好奇心的特質,使其有興趣的領域不限於心理學。曾擔任紐約市緊急救護技術員,以及一級創傷醫院關懷師,並持有開鎖、調酒和進階潛水的證照,還擔任過Uber 駕駛。所有經歷,不斷啟發她對心理學在人們日常生活應用的興趣與靈感。
2016、2019年兩度受邀到TED×Taipei演講,創下高達1,500,000點閱率。她的專業經歷與說故事魅力,網友佳評如潮:「字字珠璣,值得細細體會,講得太精彩了」、「非常喜歡她所講的任何一場演說」。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