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上關鍵10+22 閱讀磐石獎宋怡慧推薦你這樣輕鬆讀寶島故事

《故事臺灣史》系列書的推薦序
臺灣的未來,從關鍵事件與人物發現答案
文/宋怡慧老師(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余秋雨說:「歷史是一堆灰燼,當我們把手伸入灰燼中,期待的是星星之火所帶來的餘溫。」當你雙腳踏在慣走的土地,雙手觸摸母土的溫度,關於臺灣重大的事件與人物,我們真的都能留心嗎?
想要窺見臺灣歷史全然的樣態,不能不從世界史的長河中來觀察它流淌而過的曲道,才會看見臺灣史不一樣的定位與風景。不過,在作者的書寫中,歷史不是靜態的,它是和當代現實互動的有機體。臺灣的命運擺渡在自我認同與外來強權間的拉扯,試著從臺灣的過去探究一個未來可實踐的種種可能。
《故事臺灣史:10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故事臺灣史:22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這兩本書保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習慣的說故事口吻,從時間軸角度加入空間、人物、事件的元素,讓臺灣歷史的書寫頓時生動立體起來。就像許慎《說文解字》提到:「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每個寫史的人都有他選擇的觀點與材料,讀者也能從作者的理解的事實,找到你看不見的事實。
《故事臺灣史》系列以故事體的輕鬆筆調,娓娓道來重要的臺灣史事,不只讓讀者擁有閱讀的親切感,也不自覺的走進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風景裡:從荷蘭風起雲湧的海權時代到東亞海域驚心動魄的權力爭奪,抑或是清領時代、皇民化時代,臺灣人民在歷史舞臺,失去實質的土地發言權……從十個關鍵時刻與二十二個關鍵人物去思考:「如果當時某個決策改變了,結果是否也會跟著改變了?臺灣的命運與未來是否也會因此政權更迭或有不同的轉向?臺灣從地理優勢崛起,甚至被推上世界舞臺,最後歷經百轉千迴的淬鍊,我們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
我始終相信,歷史不只能從課本內的知識去理解,應該還可以跨界到課本外的史料去思辨與深究。這系列的坐著不要我們背歷史,他期待用嶄新的史觀視角與學習方法,選擇重要的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連結,透過流暢的敘述,引領讀者有系統、有脈絡的讓我們發現:每個事件的背後,深藏著重要的文化意涵,這更值得我們去探究與思考。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沒有人該是局外人。
從十個關鍵的時空座標與二十二個關鍵人物的專題,著重在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聚焦,讓我們更深入探討臺灣史發展的重心。尤其,繪者以貼近讀者的閱讀立場,加入藍鵲老師、小安與彎彎等漫畫人物進行Q&A的對話,讓讀者彷彿穿越時空,重回當年的日常生活與情境,沒有違和感的學習臺灣史。加上知識補給站、歷史報你知、大事紀的專欄設計,避免編年體的瑣細與失焦,讀者可藉由多元的專欄,進行重大事件原因和影響的「腦補」。至於,歷史故事的延伸影音,讓我們看見多媒體時代歷史多面、多樣的活潑性與豐富性。
歷史展現一個個過去的圖像,不只讓我們理解歷史,也找到批判思考的鑰匙,一如先民力圖突破和超越困境,拋頭顱、灑熱血的為後代做出無私貢獻,我們才能享有現在的進步生活。若以史為鑑,走在歷史的風景裡,我們又該選擇往哪裡去呢?我想,在《故事臺灣史》裡,我們都找到了答案。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之《故事臺灣史》系列書,請勿轉載。欲知更多內容請試閱電子書。udn會員獨享100元購書金,結帳輸入「reader100」立刻抵用。(限量200名)
更多推薦閱讀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超有梗內容+超有才插畫+超有料文獻!了解臺灣你將更珍惜我們所居住的寶島!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一條有故事有歷史的街區,這裡見證了清、日、民國等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
☞《解碼臺灣史1550-1720》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夾縫中的街廟觀察!窺見108種適應都市變遷的韌性與變形
本書作者簡介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
「故事」是由一群喜歡故事的人成立的,目標是透過有趣的、有創意的方式,結合新媒體的運用,讓歷史走進日常生活之中,提供適合所有人閱讀、且值得信賴的知識。
本書繪者簡介
慢熟工作室/黃湘
臺灣高雄人,插畫設計師,習慣複合媒材手繪後上機結合繪圖軟體,以慢而入味的節奏畫事。從小玩的玩具是畫筆,學生時期亦在畫室中度過,常自嘲「我的人生好像也只會畫圖」。身負各種無用技能(例如高分籃球機與能記住動畫某個無人注意的細節),偶爾能應用在創作中,但很看機緣。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