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張卉君/航行的準備

乍聽之下輕鬆夢幻的「出海航行」,啟程前實則需要十足的準備工作。

無論航行的時間是數小時抑或數個月,不管航行的目的是釣魚、野生動物觀察還是科學探測,以海洋為主體的航行,都必須謹慎以待。

過去擔任鯨豚解說員的經驗,船上遇過各式各樣狀況。多數乘客在防曬方面下功夫,只需提醒航行迎風不適合撐傘、帽子選擇綁繩為佳;反倒在衣著上見識過碎花迷你洋裝高跟鞋、趿著底膠磨平拖鞋的穿扮,真擔心對方航行中船體搖晃、甲板海水潑濺濕滑導致跌倒受傷。而最無奈的還是輕忽身體狀況的旅客,熬夜飲酒作樂沒有充分休息,一旦海況略有顛簸,過勞的身體出現激烈反應,導致一趟難得的出海體驗大打折扣。

長時間的航行更需要對等的慎重。尤其當我們踏出了陸域,也就暫別了平穩的慣習、便利的物資網絡與通訊:身體從浪湧那刻起便開始偵測平衡、密集運作協調,海風和烈日一搭一唱,逼出汗水同時快速蒸散人體內的鹽與水。迥異於陸域生活的韻律和節奏,在生理機能改變應對策略之時,也容易連帶影響心理狀態,尤其是對環境高度敏感的人,航行時不知不覺地產生緊張,在船上出現難以入睡、長時間暈眩或腸胃不適的狀況。

基於過去航行的經驗一再反映出身體的局限,我清楚知道自己在海上需要更加倍的體力和注意力,因此通常在航行前幾周,便開始密集地加強運動頻率,讓肌肉足以支撐海上工作時的動作和耐力。另外,睡眠不足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身體抵抗機能下降,因此改善睡眠品質也是重要的行前準備。

加強營養的補充和運動讓身體儲備動能之餘,我也會透過閱讀航海、生物科學、海洋探索等相關主題的書籍和紀錄片,了解每一趟航行的任務,讓思考的方式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對海洋也有更多觀察的線索。航行在海上的時間愈長,與自我對話的頻率也就愈多;雖然每一刻海洋的表情都在變化,航程中時有意想不到的海洋生物出現,或不同角度的地景映入眼簾,但多數沉默安靜的行旅之中,我習慣開啟GPS航跡的紀錄,定位茫茫大海中自己的位置、方向,或在航行近岸時,打開山脈辨識App「PeakFinder」來認識眼前的千巖萬壑、重巒疊嶂。望遠鏡當然是隨身必備的觀察利器,它能增加海上生物目擊的機率,每道遠方湧起的浪花都是讓人心頭一震的線索——準備愈充分,接收到來自海的訊息也就愈豐盛。

面對神祕多變、廣袤無邊的海洋,也許再多的準備還是不夠;然而若不曾對航行心存敬意慎重以待,又如何期望收穫美好的際遇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張卉君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葉含氤/毛毛錢與毛毛鞋

朱靜容/我是一條內陸河

李奕萱/那邊是墓仔埔欸!

小象邦邦/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