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洪芳怡/大年初一的甜年糕
上小學前,我們全家搬到台北,幾年後又搬到台中,過年出門於是成了苦事,在全台灣所有人都擠上高速公路和各種景點時,我們要在短短幾天內趕到東部的阿公阿嬤家,再千里迢迢地去南部的外公外婆家。
每逢春節,匆忙的環島旅行就是我們全家習以為常的移動方式。一年又一年,軟糯香甜的台式年糕,下鍋油炸的聲音和氣味,配上阿公清早起床一定會轉開的電視的聲響,揭開了新年序幕。
阿嬤不愛下廚,年夜飯的大菜多是媽媽和嬸嬸們忙碌整天的成果,第二天清晨就換她大顯身手。大年初一醒來,必定見到阿嬤早起炊好的發糕和外酥內軟的黑糖年糕,擺滿一桌。
阿嬤嗜甜的程度鄰里皆知,煮個麵線也要拌上紅糖,過年的各種糖果糕點等小食當然全是甜的。或許是認定全家都跟她同樣愛吃甜,阿嬤手腳俐落地蒸好年糕,切片後裹上薄薄一層酥漿粉,嘩啦一聲下油鍋,炸個沒完沒了,熱騰騰、軟綿綿的年糕堆積如山。
大人和小毛頭們陸續起床,睡眼惺忪,坐在狹小的住家裡臨時擺出的組合式大餐桌旁,努力地動筷子吃年糕,卻怎麼吃都沒有盡頭。曾經我一度懷疑,這是某種不成文的習俗,不只象徵年年有餘、步步高升,更是源源不絕的福氣,豐盛富饒,多子多孫。
這幅早晨的景象,總是配上喜氣洋洋的新春賀年節目,電視音量不小,賴床的人會被吵醒,餐桌上說話也要扯開嗓子。擁擠的室內傳來廚房的鍋鏟聲,不愛說話的阿公專注盯著螢幕上連珠炮似地嘰喳談笑,欣然雀躍地歌唱。對於在家從來不看綜藝節目也很少聽流行歌的我,被迫以重鹹的聲音開啟一天、甚至一年,實在消化不良,只得充耳不聞,專心品嘗年糕。
我喜歡坐在角落,安安靜靜地慢慢咀嚼,感受阿嬤把對甜食的愛、對我們的愛,全都融化在年糕裡頭。其實,這類黏稠的糯米製品常讓我噎到,只能淺嘗即止;包括花蓮特有的小米麻糬,紅豆或花生餡的紅龜粿、湯圓,我都無福消受。但,就算只享用一小塊香噴噴的甜年糕,也讓人感到熟悉與溫暖。
我成長的年代,豐盛的飲食已是日常,不需要特別在過年時以大魚大肉祭五臟廟,阿嬤親手做的年糕是比任何食物更有「年味」的食物。如今想來,過年時該吃什麼、該如何吃,很多時候不只是建築在味道或食材上,而是在重複記憶裡的場景和舉動,帶著一種明明人就在這裡,卻揮之不去的鄉愁;或者說,是一邊珍惜此時此刻,卻也一邊懷舊的心情吧。
隨著年齡增長,漸漸明白,吵雜聲、油煙味交織而成的熱鬧,是在倒數計時。阿公在二十年前去世,終止了我們一年一度勞師動眾的橫跨東西之旅,再也看不到一盤再一盤的炸黑糖年糕擺得滿桌的壯觀景象。然而任何時候我閉上眼,立刻就能憶起阿嬤又黏又甜、又油又香的年糕,伴隨著歡樂喧嚷的電視聲,心裡一陣熱流,也一陣悵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