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張英珉/在網路上考古
我在西元1996年時擁有人生第一台電腦,依然記得CPU是586系列的「奔騰133」,記憶體有多少則忘得一乾二淨。第一個用電腦玩的單機遊戲是《仙劍奇俠傳》DOS版。而初學打字,都是用雙手食指敲鍵盤。
單機時代緩緩邁入網路時代,但它完全進入我的生活是在2001年,那時在男生租屋處設定好網路後,同學看見電腦連上網而目瞪口呆的模樣,二十年過去我都難以忘記。
很快的,同學們開始依賴網路生活,連日記都寫在網路上。一個男同學邀請我上某交友公寓網站分享心情,我便跟著流行開設帳號記錄生活。一年後,我想換平台,竟也沒保留之心,隨手把舊帳號刪除,什麼都沒留下。眾所皆知,十年前又發生一次科技變革,智慧型手機讓網路隨身化,人不用綁在電腦前就能用網路,加上臉書出現,眾人記載模式再度改變,我也逐漸放棄原本的部落格。
我始終記得自己在雅虎部落格上書寫的腳踏車環島日記,一天的旅程要貼百張照片配上文字,十七天的旅程花了幾個月才寫完,而這些隨著雅虎部落格消失後,紛紛成為泡影空氣。當年我並不覺得可惜,最近則好奇那時的網路歷程可曾留下蛛絲馬跡?我憑記憶搜尋,原來自己曾搬離過雅虎部落格,但不習慣新空間而放棄。不過,另一個「網路新聞台」還在,嘗試數回,居然找回當初的帳號密碼,登入一看,我在2012年關閉權限,只留下一篇文謅謅的「告別文章」,告訴路過的人這個帳號不會再寫。
我到新聞台的後台點開一篇篇文章來看,第一篇發表於2004年,內容實在讓人想大喊「天啊」、實在令人羞赧,但也愈看卻愈覺得有趣,原來自己曾天真地批評某些電影,發表不成熟到令人發噱的影評。此外,上頭也記載著碩士班熬夜拍片的生活,記錄和女友一同救援小貓送養的歷程,也寫下入圍影展後的觀片紀錄。
我接著搜尋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在網路上最早的資料是什麼?除了當初的新聞台,其他2010年之前的資料幾乎不存在;原來,就算是數位時代,網路上的資料也不是永遠流傳,想要的資料還是得自己「另存新檔」,整個頁面留下來。
這樣想來,十八歲時寫的日記還在書櫃上,只要翻開就能看,不淹水、不遭蟲蛀,應該能永遠存在。數位時代的方便度讓自己有更多紀錄,但紀錄如此多,最後真的能留下來嗎?當年人人都有的MSN如今已消失,十年前想像不到臉書會是今日的輿論主戰場,想像不到人人都有可以上網的大螢幕手機,還能拍攝高畫質影像,那十年後呢?
我來做個不合理猜測,說不定到時的近視眼鏡已成為手機,更新的臉書已經出現,可以連動腦波科技,用想的來打字上傳……這樣的進程想像會不會太快?再過二十年,網路上就有過世親友的人工智慧帳號,定時發文、發訊息給人祝生日快樂,彷彿整個人都還活在網路上,會不會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