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蘇之涵/非營利組織的修練之路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NPO)除了廣為人知的社福、宗教慈善或環保團體,還有許多長期投入特定社會議題的組織,例如人權、性別、農業、勞工、文化等。有人說他們不食人間煙火,阻擋經濟發展,或認為他們假道德之名別有所圖;也有人批評他們粗魯無禮,專門製造恐懼和混亂。
公共事務和權力結構經常盤根錯節,需要長時間的梳理與辯論。因此,有專業組織長期追蹤與研究特定議題,適時提出建言,讓發展的列車不致失序脫軌,是社會前進很重要的平衡力量。
為了清楚傳達訴求,與時俱進的溝通策略和工具也是NPO的標準配備,有時甚至得有吸引目光的策略和行動,創造壓力和輿論空間,進而在既有結構上觸發一點點改變的可能。
然而,在社會理解不足、長期缺乏穩定財源的情況下,大部分議題型NPO或多或少都有生存壓力,許多單位得靠小額捐款和執行計畫為生。但隨之而來的行政庶務有時會讓人無力思考長期規畫,只能被眼前壓力追著跑,相當耗損工作者的熱情與意志。久而久之,便形成看到的模樣:組織內經常一人身兼多職,短期爆發力強,但不適合延長耐力賽。
2014年,我曾與友人拜訪香港樂施會(Oxfam)。樂施會是國際型NPO,香港樂施會主要關注貧窮議題,推動世界公民教育,其董事會由社會賢達出任,財源有穩定的善款和小額捐款,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假日在地鐵站外,看見志工學生們穿著制服,在地鐵站出入口向民眾募款的行動。當日樂捐者都會獲得一枚榮譽貼紙,地鐵沿線確實也看見許多路過者身上的表揚貼紙。
我曾詢問過友人關於香港NPO的薪資與工作福利。相較之下,香港的非營利工作者薪水不比一般公司行號差,且民眾較能理解他們的工作,也給予一定的社會肯定。因此,年輕人若要以NPO為職涯選項,同時有照顧家庭、養育孩子的生計考量,經濟能力較台灣穩定而樂觀。
儘管今日香港情勢可能大不相同,但當年的觀察,可略窺NPO在香港社會的形象與影響力。與香港友人討論起原因,推測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影響,讓社會福利體制的專業分工和慈善文化的榮譽傳統,深深嵌在社會價值裡。加上地理位置鄰接中國,許多國際組織在香港設立工作基地,這也使得整體社會對NPO有更多接觸機會。
回到台灣的困境,除了經濟壓力、缺乏長期策略擬定的條件和成熟的運作機制,民眾對NPO的角色和其關心議題感到陌生,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在民主改革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民眾願意開始理解公民角色的權利義務,重新審視自己與政治的關係時,NPO的角色應更為重要。如何以貼近草根現實的視角和語言與大眾溝通,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即是NPO重要的修練之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