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點滴】如/我聽你說

視訊電話接起的瞬間,護士急切地問:「可以告訴我他在說什麼嗎?」背後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嘴裡重複地叫著「我想ㄕ(ㄙ)」,我先請護士確認病床是否是濕的,「爺爺,您的床是乾的。您再說一次好嗎?」老人又叫了「我想ㄕ(ㄙ)」。
其實我從來沒在病房裡提過這個字,但若這是老人要講的話,我得確認後幫他說出來。
「您是說,您想死是嗎?」老人點點頭,接著大哭了起來。身為一名醫療口譯員,在視訊電話接起的那一瞬間就要做出反應,地點可能是全美任何地區的醫療院所,面對的人有醫生、護士、病患、家屬,有的時候還有律師、治療師等等,在當下立即做出反應和判斷以求翻譯的確切無誤是很重要的,但是,有的時候我要的不只是正確。
護士得知老人要說的話,沒做任何表示就想掛斷了,我問:「你有沒有什麼話要跟他說呢?我幫你跟他講。」護士說了一段安慰的話,我翻譯給老人聽,沒多久他就安靜下來又睡著了。
人在異鄉又病痛纏身本來就不容易,加上因為新冠肺炎大流行,很多醫院限制了探視的時間,不會英文又必須住院的病患心理就更難過了。有次遇到一位老婆婆,對著在iPad上的我滔滔不絕地說著:「翻譯小姐,妳人真好,妳聽我講話,好久都沒有人聽我講話了。」想想,當年我若是如願以償的進入醫院工作,應該也是沒有空聽她講話的吧!
從小我就想像家父一樣當個濟世救人的醫生,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回憶是放學回家看到父親正在幫患者縫頭皮,穿針引線一點一點地把破損的頭皮縫合起來,看得我興致盎然。長大後真的考進醫學院,畢業後赴美,原想考美國執照,但隨著孩子一個個來報到,當母親的本能壓過了對職涯的追求,漸漸地,也就不再想起這個兒時的夢想。
直到疫情大流行,遠距工作的需求大增,在學妹介紹之下開始了視訊醫療口譯員的工作,每天都要接從全美各地打來的視訊通話,一天之中可經歷人生百態,有新手爸媽第一次產檢的喜悅,也有化療後連名字都說不出來的唏噓。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場景,我要做的事都是一樣的──好好地聽人說話。不打斷、不帶批判、耐心並且仔細地聆聽。
曾有一次接到急診室來電,醫生問了一些例行的問題,小女孩的父親說因為孩子發燒、總是很累的樣子才帶她去急診室,正納悶為什麼這樣就要來看急診、是否過度溺愛孩子,隨後才得知小女孩罹患癌症,兩天前剛打了化療藥物。
電話掛斷後,我對自己這種過早下判斷的習慣大大反省了一番。因著這份工作,讓我重新自我審視,除了工作時間之外,上次我又是什麼時候當一個盡責的聽眾呢?孩子跟我說學校大小事的時候,我有聽進去嗎?爸媽擔心詢問生活瑣事的時候,我有聽出他們的心聲嗎?當聆聽不是一項工作的時候,我是否就不耐煩了呢?若是我可以像工作時一樣的專心聆聽,是否也可以為傾訴者排憂解難呢?
藉由傾聽,雖然沒有承襲父親的衣缽,但也算是另一種兒時夢想的實現了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