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相處之道】子若/追溯為小事抓狂的成因
上周日的晚餐,除了我和先生,還多了平素不好意思與我們一起吃飯的四哥。
回到夫家老宅居住後,我們三人碰面的機會多,卻鮮少有機會同桌吃飯;幾次邀請四哥共餐,他不是以習慣吃便當為由婉拒我們,就是嘴上答應了,卻又跑去買便當。這次難得四哥鼓起勇氣跟我們共餐,先生一高興,立刻招呼四哥先吃,留我在廚房裡炒最後一盤青菜。
當時我心底有些不平,感覺自己像個僕人。本來邀請四哥一起吃飯是很開心的,先生的舉止卻惹惱我了。炒好最後一道菜端出去,我一臉不悅地質問先生:「為什麼沒有等我?」
先生錯愕地看著我,又看了看四哥,似乎擔心四哥聽見。幸好四哥還是照樣跟我們邊吃飯邊話家常,快吃飽時還說這頓飯很好吃,湯也多喝了一碗。
飯後回到書房,先生心平氣和地問我:「剛才氣呼呼的,怎麼啦?」我義正詞嚴地說:「我要表明立場,我不是僕人。」先生說:「什麼僕人!妳當然不是啊,四哥吃得很高興,謝謝妳!」聽到這句話,心裡沒那麼氣了。但是,這樣的小事為什麼會讓我抓狂呢?
我想了想,認為先生沒等我用餐這件事,可能引起了我不喜歡被忽略的失落感。從小我的父母就為了賺錢養家而四處奔波,很少在家一起生活,我的童年是跟三個手足一起度過的,我們是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因此特別沒有安全感,也需要家人的關注。
先生為了討好四哥而忽略了我的存在,意外地觸動了我的童年心結。其實,要對自己的莫名情緒追根究柢,還真不容易。畢竟,那是早年的事,而那個情緒沒有被妥善處理,堆積在心裡也太久了。
所幸,年過半百後,我終於懂得以讀心理勵志書來追溯自己的過去,檢視自己的某些情緒來源與成因,並在研讀的過程中意外療癒了自己的陳年創傷。如此鑑往知來,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重演。能夠這樣自剖,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