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陰陽海邊】施岑宜/愛就是心中有他人
那天導讀《道德經》之餘,和翁繼業老師聊起關於我的天命,他直說不一鼓。
每次有人跟我說類似的話,心中都會湧現百般抗拒──如果真是我該的走向,那這一路的是非與糾結也太過辛苦。經營不一鼓讓我從人生最高峰走向最低谷,哭笑了不知幾百回,也快傻了,如今想起還是心有餘悸,心中萬般不解,怎麼可能是天命呢?
但命運的安排很奇妙,幾次動念要將其交託出去,不是對方仍在猶豫無法決定,就是我仍割捨不下,遲遲無法成局。這樣的羈絆之下,意外的邀約與需求,這顆鼓開始變成我陪伴著眾人回到自心的工具,累積下來,共同經歷了許多特別的息鼓時光。
過去的我,只是透過鼓讓他人看到我,為我鼓掌、為我喝采,大部分的心思與焦點是放在我自己;而現在終於放下了自己,不一鼓反成為可以協助彼此探查關係的利器。心中不再是關於自己成就了什麼光環,而是他人透過了我與鼓的引導與陪伴,真心得到了什麼。
以前拚命想給出,他人不一定能領情,心境轉換後,因所求不同,反而輕鬆許多,他人似乎也挺能自然領受我所給予的東西。聽著我自言自語地爬梳,翁老師笑言:「妳用了十年修煉不一鼓成為自己的法器。」
以前有位基督徒朋友常說起關於自己的祭壇,我聽了很羨慕,覺得他人都有自己的歸屬感,而我卻沒有。她覺察到我的狀態,說我可能誤會了;祭壇是要將自己奉獻出去的,是要受苦的,一點都不浪漫。這麼多年過去,我似乎終於懂了,祭壇並不是舞台,它是淬煉每個人終究可以有能力行使命定的所在。
天命的確需要透過不斷地實踐,跌倒了就起身然後再往前,持續著,直到自己終於明瞭了那是再怎樣都要行走的道路之時,這時所有天地無限的力量就會全然的投向支持你。
《一代宗師》裡宮二轉述父親的話,關於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們剛出發時,因為各種不足夠,心心念念的都是關於自己。走著走著漸漸強大之餘感受到天地之大與無限,發現自己的渺小與受限;最終放下了自己與傲慢後,意識到有他人,原來一切都是為了付出,我們的強大才有意義,而心中有他人的那股動力就是愛。關於天命,就是找到自己可以好好愛這世界的貢獻能力。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