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世界】陳姵穎/楊玉鳳 凝視苔蘚微宇宙

日本小說家三浦紫苑筆下《沒有愛的世界》中的女主角木村紗英,是個喜歡植物喜歡到把她研究的阿拉伯芥的葉子氣孔印成T恤穿在身上的女子,台灣苔蘚學會理事、臉書社團「愛苔社」創辦人楊玉鳳,則是將她熱愛的苔蘚印在家裡用的馬克杯上。
那年入東海 與苔蘚結緣
看似毫不起眼的苔蘚,包含角蘚、地錢和苔類植物三個門,在生態上屬先驅植物,美國苔蘚學者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在著作《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便提及,苔蘚不只曾是印地安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支撐了整座森林的運行。
全世界的苔蘚約有2萬3000種,台灣的苔蘚多達1500種,特有種則有150種,種類密度之高堪稱世界之最。但這並不是楊玉鳳著迷苔蘚的原因,事實上,若問為什麼會是苔蘚,楊玉鳳也無法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能回答的,大概就只有「因緣際會」這四個字。
打小喜歡生物,成績也挺好,大學聯考完因為媽媽一句「東海挺不錯」而在志願卡上一排北部學校中填了這一所,沒想到當真進了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就此從台北遷居台中;後來為彼時任教該系的苔蘚學者林善雄學習,並以羽蘚屬分類作為碩士研究主題,接下來沒走上學者之路,反而在父母的期待下成為中學生物老師,緊接著結婚、生子,忙著適應不同的人生階段,並非生活必需品的苔蘚,排序一點一點被擠壓到後頭。所有的喜好與興趣她僅能暫拋腦後,如同苔蘚遇上乾旱時的對應,進入休眠。
人生轉個彎 重拾當年熱情
2012年是楊玉鳳人生的轉折,她離開演變成肥皂劇的婚姻,爭取到三個年幼孩子的監護權。單親媽媽的身分或許有其艱難,但楊玉鳳終於掙脫即使生病也要下廚餵飽家人、否則就是不合格妻子的枷鎖,得以在工作疲憊之際適時放過自己,和孩子一起點份喜歡的外賣,也終於擁有些許屬於自己的時間。這些微小的自由像久旱後的雨,喚醒她對苔蘚的熱情。隔年恰逢生態作家黃仕傑成立「台灣苔蘚生態紀錄誌」臉書社團,開始養苔蘚的楊玉鳳興致勃勃地加入,分享她在野外記錄到的苔蘚,亦成為管理群的一員。
三、四年前,隨著微景觀盆栽風潮漸起,愈來愈多社員開始對養苔產生興趣,不願鼓吹野外採集造成生態壓力,經眾人商討,由楊玉鳳另立「愛苔社」作為區隔,分享平地常見的苔蘚及培養方法,如今社團成員已逼近兩萬。
愈來愈多人懂得欣賞苔蘚的細微之美,但楊玉鳳說,台灣的苔蘚研究,其實存在著巨大的斷層與空白。雖然台灣苔蘚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當今從事苔蘚研究的人員甚少,申請經費極為不易,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楊嘉棟更是全台唯一的苔蘚博士;此外雖有《台灣苔類彩色圖鑑》與《台灣蘚類彩色圖鑑》,卻已絕版多時,也仍未有詳實完備、足以提供物種與物種間比對的台灣苔蘚植物誌,皆是台灣苔蘚研究面對的已久的困境。
為了不讓台灣苔蘚研究在國際上銷聲匿跡,楊嘉棟等人於2012年創辦台灣苔蘚學會,目前已出版六期專刊《苔弦BryoString》,並製作標本集與國外標本館進行交換,近年也陸續策畫展覽與活動進行民眾教育工作,而在2013年加入協會並身為理事的楊玉鳳設計的苔球蘚盆DIY尤其受到歡迎,甚至連孩子的老師都對她在學校園遊會義賣的苔球愛不釋手。
顯微鏡下的水熊蟲
這幾年,楊玉鳳陸續接到一些苔蘚標本鑑定委託,「辨識苔蘚植物其實是有門檻的,要透過切片鑑定,一般人很難去投資相關專業設備。」房內三台要價數萬元的專業顯微鏡,正是楊玉鳳咬牙添購的。說起最難忘的觀察經驗,正是某次替陌生網友鑑定時,當她將水滴入乾燥的捲葉濕地苔,將雙眼貼靠在顯微鏡的目鏡上,視野裡忽然出現甦醒過來的水熊蟲(Water Bears)游動的身影。「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水熊蟲。」一花一世界,苔蘚亦是宇宙。點開當時錄下的影片,從楊玉鳳的語氣裡,體會得到她的感動未曾減過半分。也難怪楊玉鳳的孩子除了會吐槽她苔蘚養得不美,至今仍偶爾會抱怨,希望媽媽不要把那麼多注意力都放在苔蘚身上。
人生有時很弔詭,離開婚姻反讓楊玉鳳有機會拾回過往的一切,而她也發現,分享自己著迷的事物是件多麼快樂的事,那麼一路走來便無關坎坷或失去,每個轉彎,都有各自的風景。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